跨境投资国际和本地监管趋紧
发布日期:2020-07-07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暴发改变了许多企业的增长策略。民族主义、贸易保护主义、英国脱欧等多重潜在危机让全球运营的企业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跨国企业不仅需要推行更多的全球治理举措,还要具备应对在东道国关于金融、监管、就业等法规法律变化的能力。”日前,全球高价值商业服务提供商TMF Group发布的《2020年全球商业复杂性指数》如是表述。
报告对影响跨国企业经营的趋势及77个司法管辖区的特异性进行了深入研究,重点对财务复杂度、合规复杂度和人力及薪酬复杂度进行分析后形成,旨在帮助跨国企业对运营过程中需要遵守的国际商业规则和本地监管措施形成清晰的认识,以便在后疫情时代灵活、安全地把握国际市场机遇。
在此次“全球商业复杂性指数”中,中国位列第六名。
外企来华:
需了解国家政策与地方实践的关系
报告认为,对跨国企业来说,中国仍是世界上最具投资吸引力的市场之一。中国一直是劳动力超级大国,在多数产业中有能力建立全面且高效的供应链。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的提高,中国正由生产型经济向消费型经济转变,约4亿中国中产阶级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对跨国企业而言是难以忽视的巨大市场。
对此,TMF Group中国区总裁李同表示:“中国政府释放出进一步开放中国市场的决心,设立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港等特别区域,制定出台的具有吸引力的激励措施将强有力地推动跨国企业投资。《外商投资法》和《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也于今年正式实施,合规程序进一步简化将缓解外国投资者曾经面临的多数挑战。这不仅会吸引财富500强这样的大型跨国企业,还将吸引创新型初创企业和中小型家族企业对华投资。”
报告同时指出,相较而言,中国的法律法规更具多样性和层次性。以会计和税务制度为例,投资西部大开发地区的外资企业可享受15%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优惠;符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条件的外资企业还可享受额外优惠政策。在财务复杂度降低方面,中国会计准则正逐渐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趋同,将减少跨国公司财务报告调整的负担。
对于意欲开拓中国市场的跨国企业,李同建议,来到中国市场前要充分了解在中国设立法人实体的各项要求以及国家政策与地方实践之间的关系。
中企出海:
应关注国际与本地规则双重合规
随着国际商业环境对透明度要求的提升,中国企业在全球投资需要应对更多的全球性治理举措。报告显示,2020年,研究中80%的司法管辖区加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共同申报准则(CRS),该准则提高了税务机关之间跨境共享数据的透明度;68%的司法管辖区引入最终实益拥有人登记制(UBO),24%的司法管辖区将登记信息向大众开放。
报告指出,疫情之后国际组织或将出台更多措施协调并监管跨境贸易,全球商业将获得持续推动力,承诺遵守国际法规的司法管辖区将能够提升其对外资的吸引力。
此外,地方性法规增加了中国企业海外设立和运营的难度。报告显示,在印度尼西亚、巴西、阿联酋等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新兴热门地,企业注册成立需与30个以上主管部门进行沟通。受“了解你的客户”原则(KYC)影响,全球35%的地区开立企业银行账户所需时间超过一个月,在丹麦、芬兰、希腊、卡塔尔、委内瑞拉等地则需要半年以上时间。此外,各地税法和劳动保障制度等法律法规的不同将增加中国企业出海运营的难度。企业一旦违规,将面临高昂罚金甚至有被要求退出该市场的风险。
“国际和本地监管仍是影响跨国公司取得全球战略成功的重要力量。”李同认为,合规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底线,将影响企业的财务成本,并与企业的国际声誉息息相关。企业在进入新的海外市场时,必须了解所在地区的行政与合规程序,为海外投资奠定坚实的基础。
福建落实三项举措,助力农业走出去逆势增长
发布日期:2020-06-23
福建省农业农村厅围绕“六稳”“六保”,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积极落实三项举措,加大对农业走出去企业的引导和扶持,实现了逆势增长。今年1-4月份,福建省新增农业对外投资企业4家,总投资额8214万美元,其中中方投资额达6580.4万美元。
一是稳政策。受疫情影响,福建省财政收入呈下降趋势。省农业农村厅千方百计保对外投资,积极协调有关厅局,先后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疫情科学防控有序推进企业和项目复工复产的意见》《关于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强化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资金支持的紧急通知》《关于政策性金融支持疫情期间福建省重点台资企业稳定生产工作方案的通知》等政策措施,稳住疫情期间农业企业的复工复产和对外投资。积极争取福建省委、省政府将生态海丝(渔业、农业)、海丝茶道纳入福建省海丝核心区建设重要内容,并列为福建省政府年度工作主要任务,要求各地、省直属各有关部门齐心协力,共同推进农业对外投资和对外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福建省农业对外合作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协调省财政、商务部门综合施策,多方筹措,在对外投资奖励、贷款贴息、前期费用补助、资源回运运保费补助、保险费用补助等方面给予资金支持,确保对农业走出去的支持力度不减,帮助走出去企业解决困难和问题。
二是强服务。加强对省内农业走出去企业的跟踪服务,发挥龙头示范引领作用,做好春申股份、宏东渔业、碧草源3家参加“10+10”银企精准对接活动企业的后续跟踪服务工作。省农业农村厅与商务、外事部门保持沟通联系,及时向农业走出去企业推送疫情影响信息,包括农业产业链所受影响、相关市场舆情和目标国临时管制措施等。同时,抓实省内企业对外农业投资信息采集工作,新增纳入2019年信息采集的目标企业达17家。
三是促创新。省农业农村厅主动联系企业,及时为其提供各类线上投资促进活动的举办信息,鼓励企业积极参加线上推介展览活动,并先后组织多家企业参加了中国·福建—俄罗斯经贸合作在线推介会、中国信保海外重点市场线上推介会等多个活动,取得积极成效。引导省内农业企业与投资目标单位进行网络洽谈,开展“云上签约”,推动项目落地。
疫情后在线教育是中东国家下一个风口吗?
发布日期:2020-06-23
根据www.researchandmarkets.com最新市场报告,新冠疫情后,2020年至2025年全球在线教育市场预计将见证9.23%的复合年增长率,到2025年其市场规模有望达3191.67亿美元。各国政府为了确保学生们学生不受影响,积极开发远程教育平台和智能手机应用,此外互联网在全球许多地区的日益普及更是推动市场增长的主要因素。
约旦在线教育与数字鸿沟
疫情宵禁后,约旦教育部与数字经济和创业部携手Mawdoo3、draak、Abwaab和JoAcademy平台等服务提供商,开发远程教育平台和智能手机应用。官方在线学习门户“Darsak”为1至12年级中小学生提供系列基础课程视频。此外,教育部还在“教师云平台”适时推出了一个90小时的教师培训项目。“NoorSpace”是一个专供教师、家长和学生在线交流的“云平台”。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部与约旦主要大学合作,为大学生推出了“自学”在线学习平台。
然而,疫情进一步加重了约旦的数字鸿沟:约旦有超过16%的学生不能上网,比OECD的平均水平低16% ; 33.3%的学生没有电脑,比OECD的基准水平低25%。此外,只有约50%的学校拥有数字专业设备与资源,大大低于中东和北非地区国家72%的平均水平。
约旦在线教育的数字鸿沟,特别是难民营学生无法获得在线教育的现状,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这也正是许多多边国际组织和双边官方发展援助的未来方向。
“云教育平台”的安全建设
在线教育平台的安全建设主要在于平台的安全性、可靠性、数据安全以及运维管理能力。近年来,全球基于云的解决方案得到越来越多的采用,再加上主要市场参与者对增强基于云的教育平台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巨额投资,最终用户对云的采用正在进一步增加。市场上大量的服务和内容提供商带来了大量的在线教育内容。
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担当驱动
下降的托管成本和不断增长的访问教育内容的需求进一步推动了这项技术的采用,从而扩大了市场的增长。人工智能领域的进步和物联网(IoT)的快速增长将继续增强这些在线教育平台的用户体验,预计这将刺激整个预测期的市场增长。
政府支持与“刚需化”激增
全球各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及各种对在线教育“刚需化”需求的迅猛增长,特别是2020年新冠疫情的宵禁措施,使“云教育”迅速发展。
学术机构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动画学习效率的提高以及学习的灵活性是学术机构在线教育增长的其他一些因素。发展中国家的各类学校和大学缺乏称职的员工,也导致学生采用在线教育。政府的支持和资金是该行业增长的另一个主要推动力。按类型划分,全球在线教育市场按学术机构和企业部门划分可为在线基本教育市场和在线职业化市场。疫情爆发以来,更多企业更是着眼于未来复工复产的需要,积极创办或携手实施在线职业(行业)在线培训。
在线教育与线下教育融合
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和在线教育的成本效益,许多教育机构正在把面对面的学习与在线学习在各级教育有机融合起来。例如,加州伯克利大学(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最近与edX合作,免费提供在线数据8课程,这一服务之前仅限于少数被该学院录取的学生。全球的学院和大学经常提供新的mooc和远程学习课程。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学费的高涨和教育贷款的高息提高了获得校园教育的成本,这不断改变了在线学习解决方案的趋势,从而积极地影响了这些大学和学院对LMS的需求。
亚太地区有望引领未来在线教育
从地理上看,全球在线教育市场分为北美、南美、欧洲、中东和非洲(MEA)和亚太地区(APAC)。近年来,北美占据全球在线教育市场的最大份额。然而,由于互联网普及率不断提高,加上中国、印度、马来西亚和韩国等新兴经济体移动设备的使用日益增多,预计亚太地区将在预测期内见证最快的地区市场增长。除了国内大学提供在线远程学习课程外,许多美国大学也通过为学生和工作人群提供在线教育课程的方式进入该地区。据马来西亚高等教育部称,该国20所大学通过开放学习平台推出了60门免费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s),内容涉及金融、医疗保健、语言和技术等。政府扶持政策也推动了该地区在线教育平台发展的投资,从而对市场增长产生了积极影响。
思科(Cisco)、甲骨文(Oracle)和微软(Microsoft)等主要市场参与者的存在,加上此类技术的早期采用,有助于在全球在线教育市场上占据北美地区的主导地位。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智能手机的高使用率和学术部门对数字化学习过程的关注支持着北美在线教育市场的增长。高额的学费也促使学生选择比普通大学课程更便宜的在线课程。
中东在线教育未来增长全球领先
中东在线教育与e-learning市场分为学习管理系统(technology)、移动e-learning技术、虚拟教室技术、播客技术等技术类型。在这些细分市场中,学习管理系统(技术)细分市场有望占据中东在线教育和电子学习市场的首位。此外,越来越多的应用在企业组织部门被认为是推动成长的学习管理系统(技术)市场。学习管理系统所提供的各种优势,如灵活性和所需规范的可扩展性,创造了一个整体和动态的学习环境。此外,该地区的各种IT公司正在采用LMS来培训员工。这些因素正在渗透中东地区的学习管理系统市场。中东在线教育和电子学习市场预计将繁荣发展,在预测期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9.8%。智能手机的不断普及和有利的政府举措是中东在线教育和电子学习市场的两大主要增长驱动力。在预测期内,沙特阿拉伯王国将占据中东在线教育和电子学习市场的主要份额。沙特阿拉伯王国的教育部门正见证着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方式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方式的转变,预计这将增加对先进的在线教育技术和平台的需求。此外,远程和移动学习实践的采用有望刺激在线教育和电子学习市场。预计阿联酋将在预测期间显示出显著的增长。这可以归因于学生对在线教育和在线学习的积极态度。
智能手机的日益普及在线教育市场的崛起得益于该地区互联网、先进电子产品等丰富资源的可用性,以及内容开发商的大量可用性。数字图书和在线教学的普及进一步推动了对在线教育和电子学习的需求。此外,电子学习在精通技术的学生中越来越受欢迎,这为在线教育创造了更多的需求,并为在线教育和电子学习服务提供商创造了巨大的机会。然而,在线教育和电子学习的高成本和员工日益增长的安全担忧是一些预计会阻碍中东在线教育和电子学习市场增长的因素。
疫情后中东地区国家在线教育已具备成为下一个风口的天时地利人和:政府大力支持(预算支持)、疫情后行业之间交流沟通、分享经验,私立幼儿园、小、中、大学等,特别是大学正成为在线教育的推动地,未来中东国家在线教育潜力巨大,是中国相关行业及延伸行业重要的深耕方向。
企业关注哪些境外投资风险?
发布日期:2020-06-19
“中国企业在境外寻求投资和商业机会时,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复杂的境外政治、商业、环境和文化等方面的挑战。”近日,普华永道发布《2020境外投资风险管理白皮书》(以下称“报告”),发布当天,普华永道中国国企业务主管合伙人陈静如是说。
报告结合2019年11月开展的“一带一路”境外投资风险管理现状调研结果,从企业境外投资风险、管理组织、管理体系、管理程序四大角度分析企业面临的挑战及可能采取的措施。
报告指出,企业重点关注的境外投资风险包括政治、外汇、税务和人员风险,在本次调研中的关注度分别达到了75%,66%,57% 和51%。政治风险是最受企业关注的风险,政治风险备受瞩目的原因,在于其“突发且难以控制”的风险特征。出险事件一旦发生,往往会对企业带来重大打击。普华永道建议通过选好投向、风险转移等方式降低损失。外汇风险是最受企业关注的第二大风险,该风险的常见表现为投资所在国(地区)外汇管制及汇率不利变动。
组织职能方面,企业境外投资风险管理组织在纵向管理层级及横向管理单位上覆盖面较广,已基本形成“纵向贯穿各层级、横向联动各部门”。企业顶层对境外投资风险管理工作普遍较为重视,但监事会、党组织、产权管理部门与纪检监察部门对境外投资风险管理工作的参与比例较低。部分企业内部风险管理职责有待厘清,“一起管”模式可能降低部门及人员的管理动力,进而导致企业对风险的管控力度不足。普华永道建议企业建立“权责清晰、全员参与”的境外投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管理体系方面,境外投资战略规划是企业投资机会寻找及投资决策的主要依据。然而,企业仍然面临战略“滞后缺失、设计缺陷、应用不足”等问题。普华永道建议企业通过优化战略设计及执行,充分发挥战略先行效益;通过打造“高质量朋友圈”为企业提供优质资源。同时,对境外经营单位制度建设情况强化监督,并建设定期沟通与报告、风险评估等专项工作机制。
管理程序方面,全生命周期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投资事前、事中、事后管理存在不足的重要原因是闭环式管理程序的缺失。普华永道建议企业转变境外投资“管理脱节”、“各管各的”孤立式管理程序,实现事前充分调查与评审,事中实时跟踪,事后全面评价,建立覆盖投资管理全流程的风险管理程序。
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以人员风险、外汇风险、运营风险、财务风险为代表的境外投资风险给全球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各国和地区政府部门也积极出台一系列举措支持企业经营发展,如通过释放巨额流动性加大对企业的金融支持、减税降税、补贴奖励等。
普华永道风险与控制服务合伙人宋经纬认为,“疫情影响下,境外投资风险也呈现新的特征。一方面,疫情加剧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影响,常规的风险控制手段也较大可能‘收效甚微’。另一方面,机遇伴随风险而来,中国企业也可能由于此次疫情的推动而转型升级,并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
菲律宾出台电信行业共享铁塔政策
发布日期:2020-06-18
据菲律宾《Business World》(商业世界报)6月11日报道,菲通信部周一发布8号部门通告,公布了电信行业共享铁塔相关政策。菲通信部表示,出台该政策将为菲消费者提供高质量、有效率、快速、廉价、安全的电信服务。政策未限制现有电信公司自建铁塔,也未对共享铁塔企业数量进行限制。目前,菲每座铁塔仅服务4000个用户,为东南亚地区最少的。
马来西亚推出短期经济复苏计划 外商投资免税政策亮眼
发布日期:2020-06-18
《南洋商报》近日报道,马来西亚总理穆希丁宣布,政府将推出总额高达350亿马币的重振国家计划,以应对2019冠状病毒病对马来西亚经济的冲击。这项短期经济复苏计划将注重三项主要目标,即强化人民、促进商业活动及刺激经济。此外,政府将向该计划直接注入100亿马币的资金。
其中,有关促进外商投资的有关政策吸引了普遍关注。该政策有效期为2020年7月至2021年12月,内容包括:
• 投资额在3-5亿马币之间的制造业的新进投资,可获为期10年全额免税。
• 投资额在5亿马币以上的制造业的新进投资,可获为期15年全额免税。
• 已经在马来西亚注册的公司将其海外设施迁移至马来西亚,资本投资额达3亿马币以上将可获得为期5年的100%投资税收减免。
• 在2020至2021课税年度内的制造业和特定农业活动,享有特殊再投资税收减免。
商务部发布《中国对外投资发展报告2019》
发布日期:2020-06-17
商务部日前发布《中国对外投资发展报告2019》,以“高质量发展”为年度主题,全方位总结2018年度中国对外投资发展特点及趋势,系统梳理相关政策措施,并展望未来发展前景。
报告称,在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货物贸易增速放缓、全球直接投资流量持续萎缩背景下,2018年中国经济平稳向好,对外直接投资稳步有序发展,投资流量全球第二、投资存量全球占比进一步提高,对中东欧、北美和非洲投资实现较快增长,流向服务业的投资比重继续加大,地方企业非金融类对外投资逆势上扬,境外企业收益再投资规模和占比进一步提高。
报告称,2018年马达加斯加等非洲多国顺利举行大选,政局总体形势基本稳定,有关选举纠纷亦通过法律手段和平解决。这表明非洲政治生态日趋成熟,“逢选易乱”现象逐步得到遏制,求稳定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报告称,近年来非洲进入政治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换挡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新常态”时期,形势演变错综复杂,政治局势和经济增长依然存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另一方面,非洲市场存在巨大潜力和良好前景,中非政治互信和合作机制不断增强,中国对非投资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展,基础设施等领域合作将成为重大机遇。
此外,商务部、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近期还发布了《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发展报告2018-2019》《中国对外劳务合作发展报告2018-2019》。
数字“一带一路”成全球经济新引擎
发布日期:2020-06-17
在全球抗疫的大环境下推进共建数字“一带一路”,不仅能为国际社会防控疫情提供及时有效的经验分享和技术保障,也能挖掘国际社会和有关国家的数字经济发展潜力,为传统经济转型和全球经济发展增添动能,带来新的机遇。
为什么是数字经济?
疫情虽对传统企业生产和线下消费产生冲击,但网上购物、在线教育、在线问诊、在线娱乐、远程办公、远程授课等一系列线上需求呈井喷式增长,可以说数字经济不仅大大减少疫情传播的可能,更为我国经济复苏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除了能够减少人群接触的可能,从而降低疾病传播风险之外,数字经济还有其独特的优势,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数字经济的特点之一是非竞争性,即数字平台和信息技术是非竞争的,大家可以共享,规模越大,边际成本就越低。数字经济的特点之二是快捷性,大数据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提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速度,从而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供给效率。
随着全球疫情防控趋向长期化,各国人民也逐渐意识到数字经济有其独到的便捷性,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公认的启动经济复苏的必选项之一。
中国做了什么?
在过去的数月中,中国带头共享防疫信息并积极提供技术支持,在互联网科技的帮助下,让全球抗疫合作从“远在天边”变为了“近在眼前”,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宅经济”和“云上班”提供了有力支撑。
通过远程会议和线上交流的方式,深圳与波兰波兹南、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俄罗斯喀山等城市共享抗疫经验,深圳巴士集团与联合国援助处和环境规划处以及比利时、智利等国的海外同行分享公共交通和城市运行方案。腾讯公司也在今年为联合国成立75周年提供全面技术方案,在线举办数千场会议活动。
除了合作抗疫以外,中国早在2016年便与相关国家在“一带一路”合作中推动“丝路电商”建设。随着中国不断加强政策协调和经验分享,“丝路电商”伙伴国朋友圈越来越大,截至2019年年底已扩大到22国。当疫情袭来时,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众多企业迅速转换思路,将更多精力转移至线上,充分发挥跨境电商优势,部分应对了疫情给跨境贸易投资带来的挑战,既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多新增长点,也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更多新动力源。
可以说,中国近年实施的网络强国和国家大数据战略,让其在数字经济的诸多领域领先全球。中国也在疫情期间积极分享所取得的经验与成果,不断推动全球数字化治理,让更多国家能够弥合数字鸿沟、享受数字红利。
抓紧数字“一带一路”的机遇
在全球抗疫的大环境下推进共建数字“一带一路”,不仅能为国际社会防控疫情提供及时有效的经验分享和技术保障,也能挖掘国际社会和有关国家的数字经济发展潜力,为传统经济转型和全球经济发展增添动能,带来新的机遇。
中国与东盟从去年就在数字经济领域展开合作,今年也是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年。双方签署的《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和《中国-东盟智慧城市合作倡议领导人声明》标志着中国与东盟将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网络安全、智慧城市等领域正开展广泛的创新合作,为本地区实现全面互联互通增添新动力。
当前在发展中国家(大部分是“一带一路”国家)尚有20亿人没有银行账户,有贷款需求的人中仅有21%通过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银联商务、蚂蚁金服等跨境数字支付企业将金融科技和数字经济相结合,推广云闪付等便利的移动支付手段,及时帮助“一带一路”沿线众多小微用户和小微商家,缓解了疫情期间金融方面的“燃眉之急”。
除此以外,数字经济依赖的通讯设施的建设也成为了一个重要机遇。5G的普及有助于“一带一路”国家的国际物流实现实时跟踪和数据交换,也会促进数字化企业在数字协同平台层面的沟通和创新。包括乌拉圭、阿联酋在内的众多“一带一路”合作国家纷纷看好中国的5G技术,对华为等中国企业表示欢迎,希望以此为契机,促进各行业加强技术创新。
这通电话,为中德合作打了“强心针”
发布日期:2020-06-09
作为彼此重要的贸易伙伴,中德两国双边贸易被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打断了,给两国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但就在昨天,一通电话为生产生活还未完全恢复的中德两国打了一针强心剂,有力地提振了信心。
提气!高层会谈释放积极信号
6月3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德国总理默克尔通电话。习近平指出,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们将坚定不移推动对外开放,扩大同世界合作,愿继续为德国企业扩大对华投资创造良好环境。近日中德“快捷通道”正式启动,这有利于帮助两国有需求的企业加快复工复产,维护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相信中德合作能够为促进世界早日走出经济衰退发挥应有作用。
默克尔表示,德方重视中国两会就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规划,愿同中方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推进复工复产,继续深化德中经济合作。德方高度赞赏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研制出的疫苗将作为全球公共卫生产品。德方希望同中方保持对话,就广泛的领域和议题推进合作。德方愿同中方保持密切沟通,推进德中、欧中重要议程,推动德中、欧中关系向更高水平迈进。
言语之间,中德两国领导人都高度评价中德之间稳定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对推动中德、中欧关系迈上新台阶表示期待,为国际社会树立了榜样。这样的时刻,这样的通话,提气!
棒!“快捷通道”促进复工复产
全球疫情仍然严重,中国与各国航班往来受到了严格管控,跨国公司业务与产业链、供应链、物流链的顺畅运行也都因此受到了限制。但越来越多的在华德企正在复工复产,这些企业亟需德国员工尽快返厂,恢复通航迫在眉睫。
习近平在电话中提到的“快捷通道”便是中德两国为了尽快实现复工复产,恢复经济交流而共同促成的一项重要成果。
应德国方面的强烈需求,中国通过简化入境人员的手续、缩短合格航空公司申请的航班许可和飞行计划的申请时限等手段,成功开启了“快捷通道”,首批约200名德国企业家、技术人员等旅客已经于5月30日自法兰克福飞抵天津,顺利开展工作。
“快捷通道”的成功开启反映出德国企业并没有“去中国化”的意图,相反,他们十分看重中国市场,体现了中国优秀的营商环境与其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稳固地位。
中德两国的积极努力也传递了两国团结合作的有力信号,彰显了中国维护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推动世界经济早日重回正轨的积极态度。
受益!跨境投资实现互惠互利
习总书记与默克尔总理的通话绝不仅仅是肯定两国当前取得的成就,更是对未来中德两国的发展做出了进一步的规划与展望。
中国驻德国大使吴恳5月26日在德国媒体发表文章,指出中国愿同德国一道抓住后疫情时代的机遇。他强调,对德国企业来说,再度启动的中国生产和消费市场意味着巨大机遇,将成为助力德国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汽车市场往往是早期的风向标,而中国汽车市场复苏强劲。4月,中国汽车产销双双突破200万台,均超去年同期水平。德国车企受益良多,纷纷拿到了漂亮的4月业绩单。中德两国完全可以在复工复产方面相互支持。
接着,吴恳大使于6月3日出席沙尔平战略咨询公司举办的“中国风向标2020”网络研讨会上并表示,德国企业对华合作应抓住中国市场准入持续拓宽、消费市场率先复苏、继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和在新领域开展新型合作。
就在6月3日当日,德国政府经过两天的审议,最终通过了规模达1300亿欧元的一揽子经济复苏计划。其中,电动汽车行业受益最大。
该计划将拨款500亿欧元用于推动电动汽车发展以及设立更多充电桩,并且对购买电动汽车的消费者实施双倍退税。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在2020年仍能保持经济正增长预期的地区,中国毫不意外地成为德国企业眼中的“香饽饽”:在计划出台前,德国车企已经闻风而动,开始在电动车领域发力,投下巨资收购中国车企股份。
据公开报道,大众汽车将投资1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79亿元),获得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50%的股份,同时增持电动汽车合资企业江淮大众股份至75%。大众汽车集团还将在电动汽车生产价值链领域加强投入,投资约11亿欧元获得国内电池生产企业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26%的股份并成为其大股东。
这样的投资不仅能提升德国车企在国内的市场份额,更能帮助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抢先发力,扩大市场份额,促进中德两国经济复苏。
除了鼓励德国企业在华推动复工复产,追加投资外,中国在德投资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近日发布的《2019年外国直接投资报告》显示,中国投资项目去年在德创造4400个工作岗位,比前年增加3000个。
商务部研究院对外投资合作研究所副研究员庞超然分析,中国对德国投资不仅可以为德国经济发展提供外部资本支持,为德国带来就业、税收等方面的增量贡献,还可以通过投资拉近两国经贸往来。部分对德国投资项目促进了德国企业对华出口,为德国产品和服务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重要渠道,如潍柴动力收购德国凯傲集团,促进了其产品更好布局中国市场。
可以说,这一通电话体现了双方的高度政治互信和密切战略沟通,不仅为两国未来经济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更为国际社会树立了榜样,让世界经济尽快回归正轨。
提速产业链供应链整合 中国与东盟双向投资劲增
发布日期:2020-06-09
疫情之下中国与东盟双向投资不仅未见降温,反而越发火热。
据中方统计,今年1-4月中国对东盟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额达39.4亿美元,同比增幅高达43.3%,是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53个国家投资额增速的三倍以上;同期,东盟对华实际投资金额同比增长13%,在前四个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整体缩水6.1%背景下相当亮眼。
中国与东盟双向投资猛增,一方面缘于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生效,另一方面也与双方疫情特点有关。中国境内疫情传播现已基本阻断,东盟疫情整体也比较轻,这为人员合理流动、开展双向投资提供了条件。
北京学者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正因疫情发生深刻变化。出于维护自身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考虑,一些国家以及跨国公司会倾向于把产业链、供应链向区域、双边或本国内集中,小范围“自力更生”局面有可能成为常态。在此情况下,中国与东盟需要进一步加强投资合作,共同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区域经济合作中心主任张建平称,疫情暴露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过细、过长背后隐藏的风险,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需求因此更加迫切。中国应抓紧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于年内签署,助力中国与东盟双向投资升至更高水平。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也表示,疫情之下,欧美经济重启艰难,市场需求大减,中国与东盟加强产业链供应链整合对应对疫情冲击具有重要意义。双方应不失时机联手扩大生产网络,打造新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关于双方将进一步加强合作的信号已经显现。中国和东盟日前发表联合声明,承诺将保持市场开放,消除不必要的贸易限制措施,营造良好的贸易投资环境。
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在全国两会期间称,将推动与东盟关系“更进一步”,加强“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互联互通的规划对接,拓展智慧城市、人工智能、电子商务等新兴领域合作。
据官方数据,目前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存量约半数集中在新加坡,其次为印尼,马来西亚等国次之。从行业分布来看,制造业是中国对东盟投资的第一大行业,占比超过20%。从投资的价值链分布来看,中国企业在东盟的直接投资以销售及其他服务和加工制造为主,两者占比超过80%,而研发类投资只占很小比重。
分析人士认为,今后中国对东盟国家开展投资应因地制宜。对新加坡可考虑以知识密集型、技术导向型投资为主;对印尼、泰国、马来西亚则应以市场导向型为主,通过绿地投资、跨国并购等方式进入东盟大市场;对越南、柬埔寨等国开展产能转移型投资,帮助这些国家实现工业化发展。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朱兆一称,随着中国拥有的资本和品牌优势与东盟国家劳动力、原材料等比较优势结合,中国与东盟区域产业链深入整合将带动双边贸易额增长,促双方经贸合作达到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