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投资

尼泊尔放宽外资部分限制

发布日期:2021-06-11

新华社加德满都6月9日电(记者易爱军、周盛平)尼泊尔中央银行8日发布新规,放宽对外国直接投资准入和外国投资者调回所获收益的限制,以便吸引更多外国直接投资。

根据尼泊尔央行新规,如果对尼外国直接投资已获尼泊尔相关政府机构批准,则无需央行批准,只需告知央行;央行在收到外国投资者调回投资收益申请后,将在15个工作日内批复,并且正常情况下将根据批准外国直接投资的政府机构的建议予以批复。

尼泊尔央行发言人德夫·库马尔·达卡尔对新华社记者说,外国直接投资进入尼泊尔不再需要央行批准,是为避免重复批准程序,帮助外国直接投资“尽可能容易”进入尼泊尔。

由大中型企业组成的尼泊尔工业联合会发表声明,对央行新规表示欢迎,称此举将有助于吸引外国直接投资。


习近平主席致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贺信释放深化合作信号

发布日期:2021-06-10

6月8日,以“构建新格局、共享新机遇”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在宁波盛装开幕。来自中东欧多国的嘉宾和企业汇聚一堂,共商合作。

“本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的举办,有利于增进中国市场对中东欧商品了解,有利于扩大中东欧国家对华出口,有利于各方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挑战、促进经济复苏。”

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提出的三个“有利于”,传递出中国扩大开放的坚定态度,释放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深化合作、共享机遇的鲜明信号。

开幕式上,线下,来自中东欧国家的嘉宾占了约三分之一;线上,众多中东欧国家嘉宾通过视频参加开幕式。

这是共谋发展,推动务实合作的重要平台——

“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是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增进友谊、扩大合作、共谋发展的重要平台。”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说。

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目前唯一聚焦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的盛会。博览会如期召开,正是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坚持务实导向、扩大互惠互利的重要标志。

今年2月,习近平主席在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峰会上的开放宣示掷地有声、言犹在耳:

“中方计划今后5年从中东欧国家进口累计价值1700亿美元以上的商品”“争取实现未来5年中国从中东欧国家的农产品进口额翻番”“继续推进宁波、沧州等地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示范区、产业园建设”……

在有关各方共同努力下,峰会各项成果正在得到落实。

“感谢中国对塞尔维亚出口商的支持,我们不会错过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这个开拓中国市场的宝贵平台。”本次博览会主宾国领导人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在视频致辞中说。他还表示,塞尔维亚正在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积极落实习近平主席2月份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指明的新方向。

合作的深化可以从一个个鲜活的数据中感知:2020年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货物贸易额首次突破千亿美元,疫情冲击下逆势增长8.4%。今年一季度,中国自中东欧国家进口额达81.7亿美元,同比增长44.7%。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王军说,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是中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中东欧国家务实合作,也有助于促进欧洲一体化进程,促进中欧关系发展获得新的动力。

这是扩大开放、推动合作共赢的生动实践——

进博会、消博会、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一个个中国扩大开放的盛会上,实现互利共赢始终是习近平主席强调的重要理念之一。

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三个“有利于”的表述,再次表明了中国愿与中东欧国家分享机遇的满满诚意。

波兰经济发展、劳动和技术部副部长罗伯特·托马内克说,尽管疫情仍在蔓延,波兰仍有酒类、农产品、食品等20余家企业参加此次博览会,不久后波兰企业还将参加进博会和中国-东盟博览会,这些都充分表明波兰企业在中国开展业务的迫切意愿。

这里汇集了“高精尖”的科技产品:从捷克引进的万丰航空飞机、斯洛文尼亚的蝙蝠飞机、全球反射率最低的拉脱维亚防反射玻璃……

这里不乏“接地气”的生活用品:欧洲全品类家电集团、捷克国宝级的厨具品牌、波兰网红护肤品牌……

把最好的产品带来,“首发首秀”云集……正是外商看中中国扩大开放,市场潜力巨大,消费、产业升级的真实写照。

这是携手并进,发掘更大合作潜力的崭新起点——

“希望各方以此为契机,不断发掘合作潜力,携手开辟更广阔的合作空间。”在贺信中,习近平主席发出了进一步深化合作的倡议。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期的背景下,深化多双边合作,必须找到新支点、新动能。

商务部副部长王炳南说,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相互投资不断扩大,正在从机械、家电、化工等传统领域,向物流、数字、新能源、电动汽车等新兴产业拓展,互联互通网络也更加立体多元。

连续参加两届进博会、蓝跃品牌创始人奥尔森说,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举措让外国投资者确信,中国将为新兴跨区域合作提供越来越多的机会。期待中国和中东欧国家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整合地区资源,共辟新的合作前景。

会场外,不远处是中东欧国家特色商品常年馆,这一平台将仅有4天的博览会打造成“365天永不落幕”的盛会。


捷克:“一带一路”推动中医药走进中欧

发布日期:2021-06-09

“一带一路”倡议给中医药国际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中医药作为我国具有原创优势的传统医学,在“一带一路”合作实施中作为我国独特的名片,能发挥特殊作用。

中医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族传统医学之间具有相同性,又各有特点,是我国与沿线各国进行医学交流的重要方面。加强中医药国际合作,对促进在西方国家传播中医药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一带一路”沿线的中欧国家,中医药在捷克发展状况如何?中医药接受度如何?如何加快中医药在捷克的合法化,为中医药国际化助力?在科技部国际合作培训项目的支持下,中国中医科学院党委副书记杨龙会教授与国外专家一起,对捷克中医药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进行了研究、分析和展望。

捷克是欧洲较早开展中医教育的国家

杨龙会教授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介绍,捷克的传统医学主要包括巴赫花疗法、特异性免疫调节自我疗法、耳针治疗等,传统医学被看作替代医学,尚未合法化,也并未纳入当地医保范畴。

捷克国家图书馆中存放着最早将中医药带入欧洲的波兰传教士卜弥格(1612-1659年)的笔记手稿,其中,有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和中草药的素描图,还有有关切脉诊断方法的记载。1925年,克蒙(Cmund)教授开始运用针灸治疗风湿病和腰痛;20世纪60年代,捷克医学院为研究生开设为期3周的中医药课程,提供中医药知识学习;20世纪70-80年代,针灸疗法结合西医理论,为该国现代针灸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世纪80-90年代,捷克医生开始针灸基础和临床研究并取得一定进展,例如诺沃提尼(Novotny)医生和哈利诺夫斯基(Halinovsk)医生从事针灸穴位解剖研究,耶茨丁斯基(Jezdinsky)医生开展针灸消炎与止痛的实验研究,这些成果也得到了国内外科学界的认可;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中捷两国的交流日益频繁,两国针灸及中医的交流进一步增多。

捷克是在欧洲较早开展中医教育的国家。20世纪90年代,在捷中医学会的帮助下,布拉格第一中医学校成立。1998年,第一中医学校开始得到中国专业中医机构和人士的帮助,课程不断完善,并设立了中医、中药、针灸、推拿等不同中医专业。与此同时,中捷两国人员合作于1997年在捷克合并创办大河道中医学院,每个寒暑假开设培训课程,并于2005年开设针灸和中医药专业的四年制课程,为该国及中欧周边国家培养了一批中医药人才。

来自捷克、参加了第一届中医药临床实践与研究进展国际高级研讨项目的本多娃(Bendova)医生,是第一中医学校的创办人之一。据她介绍,目前第一中医学校的教师多为从该校毕业的西医医生,他们利用休息时间志愿进行教育与管理工作。从2004年起,本多娃医生开始在捷克及中东欧最古老的大学——查理大学(Charles University又称布拉格大学,成立于1348年)的两所西医院校里教授中医。根据本多娃医生及学生开展的一项当地民众对中医药态度的调查显示:民众寻求中医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改善身体整体状况,75%经过中医药治疗的病人都认为中医有效;针对专业人士的调查显示,尽管目前中医治疗方法尚未被官方认可,但他们仍然坚信中医疗效,并自愿进行学习与实践。

相关法律法规使中医药在捷克发展受限

杨龙会教授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介绍,随着中医药在捷克的不断发展,布拉格、皮尔森等地均已开设近百家中医或针灸诊所,以治疗慢性病和不孕不育症为主,多数由西医从业者开业,聘请来自中国的中医师提供中医药、针灸方面的治疗。同时,随着捷克民众对中医药需求的增加,部分疗养院也聘有中医师从事针灸按摩等工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医药在捷克具有一定的接受度,尤其是针灸,已在神经性疾病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

相比较针灸而言,中草药在捷克的使用有限,主要作为保健食品由少数认可中草药疗效、并具有执业医师资质的西医医生使用,多数捷克专业人士及民众仍对中草药持怀疑态度。特别是在2004年欧盟颁布《传统植物药注册程序指令》后,欧洲对中药的注册进行了严格要求:规定“在申请日之前至少已有30年的药用历史,其中包括在欧共体内至少已有15年的使用历史”。由于在法令颁布后7年的过渡期内,无成功正式注册的中药材,此后中药材都存在随时面临被监管的风险,严重影响了其在欧盟国家的使用。

捷克的首部针灸法规依据1976年捷克卫生部的公告制定,并于1981年进行了修改。1994年,针灸治疗被纳入捷克国家医疗保健系统。捷克政府规定,只有完成相应针灸课程的医生,才能进行针灸治疗。中医医生在捷克尚不具备合法的独立行医资格,只能挂靠在具有西医执照的诊所名下才能开展针灸、推拿等中医诊疗活动。2017年7月,在捷克中医团体及人士的推动下,政府颁布了《中医非执业医法案》,此法案是对中医开展执业的许可,但由于条件苛刻,多数人难以达到要求。由于多种原因,该法案在实施不到一年后,于2018年6月取消。

深化交流合作,推动中医发展

“虽然中医药在捷克具有一定的接受度,尤其是针灸,在神经性疾病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但中药在捷克的使用受到限制且中医执业尚未合法化,使中医药在捷克的发展受到较大阻力。”杨龙会说。

因此,对于中医药未来在捷克的发展,杨龙会建议,“应深化多层次、多领域交流合作,并通过开展高水平中医药学位教育,加大中药与非药物疗法宣传和普及,推动中医药在该国的发展”。

杨龙会告诉记者,近年来,中捷两国政府间务实合作日益深化,卫生已成为中捷双边合作中最为重要的领域之一。自2013年起,双方相继成功举办两届“中捷卫生论坛”,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传统医学、传染病防控等方面开展了多层次的务实合作项目;2013年上海市政府与捷克卫生部签署传统医学领域合作协议,深入推进了中捷两国在传统医学领域的合作;2015年,上海中医药大学曙光医院与捷克赫拉德茨·克拉洛维大学医院共同签署了《中捷传统中医药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同年6月,中东欧地区首家中—捷中医中心在布拉格正式成立。

“由此可见,两国政府在中医药领域已开展高层次的合作。”杨龙会说,“因此我们应在现有基础上,在政府合作的框架下,通过开展高水平医疗人员交流、设立国际合作项目专项、共同开展学位与继续教育等形式,加大中捷两国医院、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在中医药临床、科研、教学的多层次多领域合作,进一步落实政府间合作,推动中医药临床应用的深入开展,并以捷克为中心,带动中医药在中东欧国家的发展,推动中医药真正融入当地医疗卫生体系。”

杨龙会认为,中医药在海外推广,需要更多高水平的人才。经过20余年的发展,在捷克第一中医学校的带动下,捷克相继成立多所中医学校。为捷克、斯洛伐克及周边中东欧国家培养了一批以西医医生为主的中医药实践者与传播者,并在该国及中东欧国家产生良好的影响。目前,中医药等传统医学疗法在捷克及世界受到普遍关注,对于捷克这样具有一定中医教育基础的国家,吸引相关人员来华学习及派出教学人才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教学需求。“我们应该借助该校在中医药教育方面奠定的基础,通过开展院校间的合作、政府支持,在该国开设中医药研究生甚至是博士学位课程,为捷克及周边国家培养更高水平的中医药人才。”杨龙会说。

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特色,消除疑虑,提高接受度

如何消除民众尤其是专业人士对中草药的疑虑,提高接受度,是中医药在推广过程中必须直面的问题。

杨龙会告诉记者,根据华盛顿大学健康度量评估机构数据显示,导致捷克人口死亡和残疾的主要疾病为缺血性心脏病、脑卒中(中风)、阿尔茨海默病、肺癌、结肠直肠癌,近年来增长最快的疾病是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及阿尔茨海默病。

杨龙会认为,应以专业人士为主,针对阿尔茨海默病等西医疗效欠佳的疾病,系统介绍中医药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并明确适应症及不良反应,从而提高中草药的可信度与使用度。“同时,我们还可以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的特色,针对中风、阿尔茨海默病、癌症等高发疾病,制定中医保健养生方案,充分利用‘中-捷中医中心’等现有机构,向捷克民众义务开展健康讲座、养生保健、健身功法等非药物疗法的宣传与推广,全面推动中医药在捷克的普及。”

中医药在捷克的发展已具有一定基础与规模,中捷两国长期的友好关系也推动了中医药领域的合作。杨龙会深信,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契机下,中医药在捷克将面临更大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中东欧国家加强清洁能源合作

发布日期:2021-06-08

由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所属中国机械进出口有限公司投资兴建的匈牙利考波什堡100兆瓦光伏电站项目近日正式启动投运,项目并网运行后预计每年可发电1.3亿度,节约4.5万吨标准煤,减少12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考波什堡光伏电站是匈牙利装机容量最大的光伏电站。匈牙利创新与科技部部长帕尔科维奇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匈牙利‘向东开放’政策高度契合,考波什堡光伏电站是匈中两国在清洁能源领域合作的重点项目,对改善匈牙利能源结构、促进清洁能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煤炭在能源结构中占比很高,中东欧国家普遍面临能源转型挑战,这也将是欧盟能否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中东欧国家制定了各自的减排目标和能源转型任务,大力投资氢能、核能、光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众多中国企业积极参与中东欧国家能源转型,多家中国新能源整车、锂电池、零部件生产企业在中东欧设立工厂。一大批绿色低碳、生态环保、普惠民众的清洁能源项目稳步推进,黑山莫祖拉风电站、塞尔维亚潘切沃联合循环电站、波黑达巴尔水电站等项目落成运营或启动建设,为当地带来巨大经济和环境收益。

今年2月,由中国—中东欧基金投资收购的波兰光伏电站项目,历经1年施工建设,首批4个项目正式竣工并网发电。这批项目不但能够满足波兰9000余户家庭的用电需求,还在疫情期间为波兰创造了300多个就业岗位。波兰气候部长米哈乌·库尔蒂卡说:“到2040年,波兰发电装机的一半要实现零排放。我们非常希望中国企业能积极参与到波兰的清洁能源产业发展中,寻找互利共赢的合作机会。”

“中国近年来在绿色产业发展方面取得很大进步,绿色产业与清洁能源的合作是中东欧国家与中国合作的重点内容之一,也将直接惠及相关国家民众。希望双方能够在未来建立更多的能源合作对话机制,交流绿色产业与环境保护经验,探索更多能源转型路径与合作模式,共同实现各自的减排任务与目标。”捷克科学院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马雷克·赫鲁贝克说。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将进一步加强林业合作促进林业生物经济发展

发布日期:2021-06-07

中国与来自斯洛文尼亚等15个中东欧国家林业主管部门2日通过声明,将进一步加强林业合作,促进林业生物经济发展,为缓解气候变化,实现全球森林目标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贡献。

这是记者从2日召开的第三次中国—中东欧国家林业合作高级别会议上了解到的。

这份名为中国—中东欧国家关于林业生物经济合作的北京声明指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在森林资源管理、木材加工、木结构建筑等领域各有特点和优势,在林业生物经济各领域的合作具有巨大潜力。各国承诺,将充分发挥中国-中东欧国家林业合作协调机制作用,基于自愿原则,采用加强林业主管部门政策交流,开展联合研究、创新和产品研发,促进林产品贸易与投资,加强林业教育、技能培养和技术交流,促进企业间合作等方式,推动在可持续和多功能森林经营、木材及木制品加工、生物质能源、林产化工、制浆造纸、非木质林产品、林源生物制药和森林旅游等领域加强合作,并呼吁开展强有力的跨国家、跨部门合作,包括国家林业主管部门、私营部门、非政府组织、学术机构、国际组织等,加快提升林业生物经济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此次会议是落实今年2月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峰会成果的具体行动。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关志鸥在会上说,发展生物经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国际社会的共同期待。中国实施重点生态工程,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森林资源持续增长,森林面积达到2.2亿公顷,有力改善了中国生态环境,也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国坚持科学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大力发展竹产业、木本油料、林下经济等绿色富民产业,助力实现生态美、百姓富。未来,中国将加快发展生物经济和生物技术产业,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阿根廷驻华大使:阿根廷正积极准备加入“一带一路”倡议

发布日期:2021-06-04

阿根廷驻华大使牛望道6月1日在成都接受采访时表示,中阿两国正进行富有成效的抗疫合作,阿根廷政府也正在积极准备加入“一带一路”倡议。

牛望道感谢中国在疫情期间给予的协作。他说,去年阿根廷向中国派出42架次物资采购飞机,2021年,双方抗疫合作进入疫苗阶段,两国正联合开展疫苗试验。

牛望道说,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对全世界抗疫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疫苗安全性高,在阿根廷群众中接受度高。希望未来能与更多中国疫苗公司合作,阿方对中国疫苗充满信心。

据介绍,阿根廷政府正积极准备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特别是深化与中国西部地区的合作。牛望道说,中国是阿根廷第二大贸易伙伴,四川省与阿根廷此前已经在农业和矿产资源方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基础,希望进一步加强双方在经贸、人文、旅游方面合作。双方还积极探讨了航线搭建等事宜,以期为人员往来和经贸运输提供便利。

牛望道说,阿根廷拥有丰富的锂资源,而四川有新能源全产业链,未来希望加强两地之间在锂矿和电动汽车等方面的合作,协助双方企业建立联系。两地还将通过沼气技术合作研究,促进中阿农业绿色健康发展,拓展中国与拉美地区南南合作的深度与广度。

同时,他还希望加强文化、教育、旅游等领域交流合作。尽管疫情给两国人员往来造成不便,但双方的交流与合作还应持续,期待更多两国高校师生的互访学习,为未来合作搭建桥梁。


克罗地亚:欢迎中企来克投资和开展技术合作

发布日期:2021-06-04

5月27日,在陪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访问克罗地亚期间,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俞建华应约会见克罗地亚经济与可持续发展部部长乔里奇,双方就落实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峰会成果和共识、加强中克经贸合作交换意见。

俞建华表示,今年2月9日习近平主席主持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为深化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克服疫情不利影响,落实好峰会成果和共识,推动中克务实合作不断取得积极成果。俞建华欢迎克企业参加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和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愿意进口更多克罗地亚优质农食产品,提高克产品和企业在华知名度,推动贸易平衡发展。中方愿意积极参与克绿色、数字转型进程,加强铁路、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取得新进展。双方应发挥好经济联委会机制作用,加强政策沟通。希望克方在欧盟内发挥积极作用,为中克、中欧经贸合作营造良好政策环境。欢迎疫情结束后克方组织企业代表团访华。

乔里奇表示,欢迎中方疫情期间到访克罗地亚,克罗地亚视中国为重要经贸合作伙伴,支持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对佩列沙茨大桥、塞尼风电站等合作大项目稳步推进表示满意。克政府将加大力度开拓中国市场,希中方为克葡萄酒、橄榄油、肉类等农食产品对华出口提供便利。克方欢迎中国企业来克投资和开展技术合作,并利用克区位优势辐射欧盟和周边市场,助力实现克低碳发展战略。乔期待在疫情形势允许的情况下尽快率企业家代表团访华。


埃及积极推进绿色增长战略

发布日期:2021-06-03

埃及政府日前与沙特可再生能源开发商签署协议,计划于今年下半年正式启动当地最大的光伏项目建设,助力经济绿色增长。据了解,埃及政府与一些国家和多边开发机构陆续签署融资协议,以满足可再生能源项目的资金需求。

近年来,埃及政府在“2030愿景”指导下积极推进绿色增长战略,加大力度扶持可再生能源、交通、废水处理等领域项目。埃及政府在最新公布的预算中通过了691个绿色项目的资金扶持计划,占项目总数的30%,总成本约4473亿埃镑(1美元约合15.6埃镑),并计划在下一财年中对绿色项目的投资翻番。埃及国际合作部部长马沙特说:“绿色增长是经济复苏的关键,有助于创造更具韧性的经济和更可持续的未来。”

根据埃及政府发布的《2035年综合可持续能源战略》,到2022年,埃及20%的电力供应将来自可再生能源,到2035年这一比例将提高至42%。“以清洁能源为代表的绿色经济是埃及未来的发展方向。”《金字塔报》撰文指出,埃及正在加速发展可再生能源,推进能源结构转型升级。

埃及今年正式施行汽车更新计划,目标是在3年内将15万辆使用传统燃料的汽车转换为天然气驱动。为此,政府将拨款200亿美元,在全国范围内新建366个天然气加气站。在埃及一家旅行社工作的叶海亚正准备购买第二辆私家车。根据相关规定,他的新车必须安装燃油和天然气“双燃料”系统才能上牌。“使用天然气可以减少污染和排放,实现绿色出行,在价格上也更有优势。”叶海亚对政府的政策十分认同。

埃及政府还大力发展城市交通,提倡绿色出行。今年8月,投资7.39亿美元的斋月十日城市郊铁路项目将进入试运行阶段,10月正式投入使用。这条连接开罗市区、新行政首都和斋月十日城的轻轨线路,将成为埃及第一条电气化轻轨线,预计每年为政府节省约23亿埃镑的燃油补贴,将有效缓解开罗交通压力,助力城市功能和空间结构调整升级。

埃及赫勒万大学经济学教授哈桑·拉比布告诉本报记者,埃及把绿色主导和环境友好纳入重要的战略考量,绿色增长前景可期。“如何统筹协调政策与执行、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之间的关系,是破解绿色增长瓶颈的关键。”


贸易投资齐头并进——中德经贸合作潜力巨大

发布日期:2021-06-02

中德双方近期的频繁互动,凸显了两国多领域合作的强大动能。目前,两国企业在对方市场投资的热情均不断增长。预计在今后一段时期内,环保技术、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车、机器人和自动化、航空航天技术等将成为德国企业在华投资的重点。

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不仅连续5年成为德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而且双边贸易额在全球贸易遭受疫情严重冲击的情况下逆势上扬,成为德国对外贸易难得的增长点。2020年,中德双边贸易额达到2120亿欧元。同年,中国跃升为德国第二大出口市场。

不久前,双方举行第六轮中德政府磋商,共同强调在经贸、投资、汽车制造、新能源等多领域深化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重要意义。中德两国还签署了《中德环境、气候变化及可持续发展领域合作联合意向声明》,并举行第十届中德经济技术合作论坛。

双方近期在多领域的频繁互动,凸显在全球经济受疫情冲击的大背景下,中德两国在经贸、环保、技术等多领域合作的强大动能。

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专家克里斯蒂娜·奥特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得益于卓有成效的疫情防控、积极稳健的经济政策,中国经济迅速复苏。在华德国企业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也表现出乐观态度。在成功战胜疫情的同时,中国继续深化改革,由此前较为依赖对外贸易的模式转型为激发内需、注重创新和高技术产品输出的多元可持续发展模式。

她表示,中国和德国在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方面面临共同挑战,也有共同利益。这决定了两国应当继续深化相关领域合作,实现互利共赢。长期以来,中国与欧盟已经在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今后,双方在污染治理、老工业区改造、污水处理和循环利用等领域还有巨大合作空间。

目前,两国企业在对方市场的投资热情不断增长。根据德国外贸商会的统计,有超过5000家德国企业在中国设有分公司或办事机构。2019年,德国企业在华投资总计近900亿欧元。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最新发布的《2020年外国企业在德国投资报告》显示,2020年共有1684个项目落户德国,与2019年相比减少9%,而同期中国对德国投资项目数量为170个,同比逆势增长10%。

奥特认为,从中德经贸合作的发展趋势看,环保技术、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车、机器人和自动化、工业4.0、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技术、生物医药等行业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德国企业在华经营投资的重点领域。一方面,中国的超大规模市场为德国企业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另一方面,中国的市场潜力也为这些行业应对全球性挑战提供了重要平台。当然,随着中国企业在相关领域的发展,外国企业也将在这些行业面临更多来自本土企业的竞争。

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驻华代表丹尼斯·威尔金斯表示,当前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十分活跃,例如在生命科学、数字基础设施、交通和可再生能源领域都能见到中国企业的身影。德方非常欢迎中国企业在德国投资。

多位市场分析人士表示,当前,中德之间的经贸合作已经成为疫情之下德国经济的一大亮点,对华经贸关系更成为德国疫后经济复苏的重要支柱。中德双边经贸关系稳步向前发展,给德国企业疫后恢复注入了新的活力。


新加坡推动绿色发展投资 将在未来10年带来庞大贡献

发布日期:2021-06-01

《联合早报》5月25日报道:新加坡政府大力推动绿色发展,长远来看,在基础设施及交通方面的投资将成为建筑业越来越重要的增长动力,尤其地铁建设在未来10年将带来庞大贡献。

信评机构惠誉(Fitch)旗下的Fitch Solutions日前发布报告中指出,铁路建设在本地基础设施价值的占比最大,达47%,其次为机场(23%)和能源及公用事业(13%)。道路桥段、商业及工业建筑,以及港口等的占比为4%至5%。

新加坡政府今年2月公布的2030年新加坡绿色发展蓝图(Singapore Green Plan 2030),视扩建公共交通系统为实现可持续目标的策略之一,当局计划拓展地铁网络,从目前约230公里,在2030年延长至360公里。按国际标准来看,尽管新加坡目前地铁网络完善,但还是跟不上人口和移民的增长,而政府已针对铁路建设制定大量计划并做好投资。鉴于新加坡在地铁项目规划和执行方面拥有丰富专业知识,“我们相信进展顺利,除了疫情造成近期施工中断之外,延误情况会降至最低。”

报告也说,新加坡积极推动电动车新兴领域,充电基础设施将跟着加速发展。为了使电动车更加普及,政府计划在2025年以前打造八个电动车市镇,2030年在全国设立6万个电动车充电站,比原本的2.8万个目标,增加超过一倍。报告指出,电动车充电站的公开招标活动吸引了19方参与竞标,显示私人界对政府的绿色计划高度支持。

新加坡太阳能装机容量预计在2030年将略超过1.5兆瓦(GW)。在政府推动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下,太阳能领域虽然可进一步扩大并出现显著投资机会,但价值相对较小。报告指出,碍于土地有限,本地太阳能装置只能设在屋顶或浮动式装置,局限大型太阳能设施的范围。再加上本地电力市场成熟与饱和,使任何大型新电力发展缺少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