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将多举措推动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
发布日期:2021-06-30
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下一步,我国将巩固扩大中欧班列发展规模,不断提升发展效益。坚持政府引导下的市场化运作方式,大力破解境内外“堵点”“卡点”,统筹相关区域协同化发展,促进中欧班列行稳致远。
我国将以瓶颈路段和拥堵口岸为重点,积极推动中欧班列西、中、东通道“卡脖子”路段升级改造,提升枢纽集结能力和中欧班列开行质量效益;不断完善中欧班列开行方案,动态调整和优化开行线路,大力拓展回程货源,持续提高通关效率;推进中欧班列与丝路海运、西部陆海新通道等联动发展,积极推动“运贸一体化”,积极探索开行“人文班列”“旅游班列”。
与此同时,我国还将加强重点口岸疫情防控,科学消杀、严防输入、坚决守好国门,保障中欧班列安全稳定运行。秉持丝路精神,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共商深度合作、共建设施项目、共享发展成果,把中欧班列打造成为惠及各方、携手前进的阳光大道。
国家发改委区域开放司副司长郭旭杰表示,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优化提升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加强中欧班列信息化建设,强化国际合作,着力巩固稳定提升中欧班列良好发展态势,为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中巴甘蔗业合作前景广阔 多方专家共译甜蜜密码
发布日期:2021-06-29
“巴基斯坦甘蔗种植面积超过一百万公顷,但产量不高,受限于品种落后和机械化水平低下。我们希望学习中国在甘蔗育种和优化方面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巴费萨拉巴德农业大学前副校长伊克拉尔·阿哈默德·汗(Iqrar Ahmad khan)博士对中国经济网说。
巴基斯坦对优质的甘蔗品种有着迫切需求。巴旁遮普甘蔗研究与发展委员会(SRDB)首席执行官谢尔·阿富汗(Sher Afghan)博士直言:“只有让种植者获得优质甘蔗品种,巴基斯坦的糖产业才能够繁荣。在中国的帮助下,启动中巴甘蔗育种计划,这对巴基斯坦糖业发展而言刻不容缓。”
巴基斯坦业内人士在近期举行的中巴甘蔗产业合作交流论坛上提及的优质品种正是我国甘蔗脱毒健康种苗。
“根据我们记录的数据,同传统甘蔗品种相比,脱毒健康种苗的出糖量增加了20%至40%,并能节省60%的种子,保证最高98%的存活率。无突变繁殖也是该品种的一大特点,一株健康苗一年可繁殖200-250次,并产生约1万株无突变健康苗。”中国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淑珍在论坛上介绍说。
张淑珍说,新品种健康苗木具有茎形成率高、生长速度快等优良性能,非常适合机械化种植。“传统的种子已经不适合种植,培育种植无病害苗木才是甘蔗生产的理想选择。”
“甘蔗脱毒健康种苗已在广西、云南等地推广应用超60万公顷,显著提高当地甘蔗产量质量。”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下称热科院)国际合作司司长刘奎表示。
据了解,甘蔗脱毒健康种苗源自热科院“组织培养”技术的工业化应用。该技术由2003年成立的热科院植物快速繁殖研究中心所研发,该中心主要从事热带植物的组织培养和离体保护。截至目前,该中心已完成了对约140个品种的研究,甘蔗就是其中之一。
研发并掌握优秀甘蔗品种的同时,热科院也愿意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分享这一技术。刘奎补充说:“我们一直在为全球各地的科学家提供培训机会,已为来自90多个国家的4000名学员开办了100期培训班。我们愿意同巴基斯坦农业专家加强合作,为巴基斯坦培训甘蔗种植人才,同时也可以启动技术转让流程。我们还计划建立中国-太平洋热带农业和技术合作网络。”
除了甘蔗品种,农机设备、金融服务也是巴基斯坦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因素。中国机械设备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巴农业合作交流中心主任代宝表示:“我们正向巴基斯坦提供最新的农业技术,并先后建立了巴中农业合作交流中心、巴中农业合作信息平台。要使巴基斯坦农业部门现代化、满足国际需求,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哈比卜银行在巴基斯坦甘蔗种植业有大量投资,看到中巴在这一领域的合作机遇,我们也希望能成为整个价值链的一部分。”哈比卜银行农业与农村金融总经理卡西夫·汗维(Kashif Thanvi)表示:“对于农民来说,机器、技术、种苗等方面的资本支出非常重要,这样才能确保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农业专员顾文亮表示:“中巴两国应携起手来,共同推动甘蔗生产和加工,生产优质糖类产品,并出口到世界各地。作为一对‘铁兄弟’,中国同巴基斯坦需要做的是加强合作,共同助力两国甘蔗产业提质升级。”
卡西夫·汗维认为:“农业是巴基斯坦的命脉。对巴基斯坦来说,在现代化基础上逐步发展农业至关重要,这是实现包容性增长、同时减轻贫困和粮食自给自足的唯一途径。”
据悉,中巴甘蔗产业合作交流论坛由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指导、中巴农业与产业合作信息平台举办。平台由中国经济网和中巴农业合作交流中心(由中国机械设备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牵头成立)共同搭建,旨在推进中巴农业与产业领域的交流合作。
中德经贸合作: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发布日期:2021-06-28
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中德双边贸易额仍逆势上扬。德国联邦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4月中国是德国最大进口来源国,德国从中国的进口额为107亿欧元,同比增长13.3%;德国对中国的出口额为84亿欧元,同比增长16.0%。两国贸易逆势增长,充分体现了中德合作的高水平和巨大潜力。
双边贸易逆势上扬
在全球贸易遭受疫情严重冲击的背景下,2020年中德双边贸易额超过2100亿欧元,同比增长3%。中国已连续5年成为德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是德国第二大出口目的地国。同时,德国是中国在欧洲的最大贸易伙伴。今年第一季度,德国对中国的出口额和进口额同比分别增长22.3%和24.6%,表现好于平均水平。
据了解,疫情发生以来,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德保持密切合作,积极开展医疗物资合作,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为人员和货物跨境流动提供便利,为中德贸易的平稳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推动双边经贸合作不断深化。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副主任、副研究员周晋竹对国际商报记者分析,从贸易结构来看,中国对德国出口产品结构较为集中。今年1-4月,中国对德出口的前五大类产品占出口总额的77.89%。其中,机械设备、电机产品占比最高,为46.3%;其余四大类产品分别为杂项制品,化学产品(含药品),纺织产品,车辆、航空器材、船舶。同时,中国从德国进口产品更为集中,前四大类产品占进口总额的比重高达84.36%,分别为机械设备、电机产品,车辆、航空器材、船舶,化学产品(含药品),光学产品和医疗器。
德国机械设备制造协会不久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德国在机械制造领域对中国的出口额为49亿欧元,同比增长20.3%,中国成为德国机械制造业第一大出口市场。该协会认为,全球工业经济复苏正带动德国机械设备制造出口增加,“来自中国的积极发展并不让人惊讶,去年许多企业已感受到强劲的投资动力”。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行业发展部总监高士旺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去年第二季度以来,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保持高速增长。德国是中国机电行业在欧洲最大的贸易伙伴,是中国机械进口最多的主要来源国之一,两国产业互补性强。
展现巨大韧性潜力
近年来,中德经贸合作稳定发展既得益于两国双边关系良好、经济互补性强,也得益于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去年以来,在两国领导人的战略引领下,中德经贸合作克服疫情冲击,展现出巨大韧性和潜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合作格局更加巩固。
分析普遍认为,得益于中德经贸合作互补性强,合作领域广,未来,中德不仅在传统制造业领域,在数字经济、绿色环保、工业互联网、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新领域也有广阔的合作空间。
中德都致力于推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各自发挥在国际经贸领域的巨大影响力,为稳定供应链产业链贡献力量。周晋竹说,中德之间的供应链联系早已十分紧密。比较2019年与2015年零部件贸易流向可以发现,中德之间的零部件贸易流向并无明显变化,供应链并无显著变化,且零部件供应链更为紧密。“可以说,中德双方既存在供应链合作的客观需要,也有着加强供应链韧性与多样化的强烈需求,且双方都对经济全球化、生产合作化持开放态度,存在供应链进一步协同发展的合作空间。”
推动中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迈上新台阶
发布日期:2021-06-25
2020年3月23日,习近平主席与埃及总统塞西通电话时指出,中方高度重视发展中埃关系,愿同埃方携手努力,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把中埃关系打造成构建中阿和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先行先试样板。
今年是中国与埃及建交65周年。埃及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阿拉伯国家和非洲国家,中埃关系是中阿、中非团结合作、互利共赢的典范。65年来,中埃始终守望相助,携手前行,两国关系经受住了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始终保持健康稳定发展。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深度对接埃及“2030愿景”,中埃传统友谊和务实合作不断深化,推动中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迈上新台阶。
务实合作稳步推进
埃及首都开罗向东50公里处的茫茫沙漠里,一座座高楼正拔地而起。当地时间6月17日上午,由中国企业承建的埃及新行政首都中央商务区标志塔主体结构封顶,埃及住房部部长阿西姆·加扎尔与中方嘉宾共同完成标志塔最后1立方米混凝土浇筑。他说:“今天我们见证了埃中两国通过合作努力所实现的成果,我们相信今天(正式封顶)的这一项目将成为埃及的新地标。”
近年来,中埃加强发展战略对接,携手共建“一带一路”,扩大基础设施建设、产能、科技等领域合作。疫情防控期间,中埃务实合作保持良好发展势头,重大合作项目有序推进:在苏伊士河畔,中国企业正帮助埃及修建集装箱码头;在红海之滨,截至今年4月底,中埃共建的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已吸引102家企业入驻,直接解决就业约4000人,产业带动就业3.6万余人;在航天领域,中埃签署的埃及卫星总装集成测试中心项目和埃及二号卫星实施协议正同步推进……
根据中国海关统计,2020年,中埃双边货物进出口额达145.66亿美元,同比增长10.34%。从2013年开始,中国连续8年成为埃及第一大贸易伙伴。今年一季度,中埃双边货物进出口额为41.7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2.14%,再创历史新高。
中国已成为近年来对埃投资最活跃、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2020年,中国对埃新增直接投资1.9亿美元,在埃投资存量超12亿美元。今年一季度,中国对埃新增直接投资8300万美元,同比增长134%。目前,中埃企业正在电动汽车、农业、智慧交通等领域洽谈合作。
“埃方欢迎更多中国企业赴埃投资,愿同中方共同努力,进一步提升埃中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塞西表示。
人文交流更加密切
6月15日,“汉语桥”俱乐部开罗站揭牌仪式在开罗举行。参加揭牌仪式的埃及高等教育部副部长穆罕默德·艾曼·阿舒尔表示,中文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语言之一,目前埃及青年学生已经自发形成学习中文的热潮。
埃及是中东以及非洲国家中最早开展汉语教学的国家,目前共有16所埃及院校开设中文专业或汉语课程。今年5月,埃及教育部宣布,自明年起埃及10所中学将作为试点学校,开设中文课作为第二外语选修课。开罗大学副校长加马尔·埃尔沙利说:“希望中文教学成为埃中两国人民文化交流的通道,促进民心相通。”
“埃中文化交流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埃及前新闻部次长穆罕默德·尔萨表示,通过两国文化领域的频繁交流,两国人民彼此增进了解,埃中友好深入人心。
65年来,中埃人文交流成果丰硕。埃及旅游和文物部数据显示,中国已经成为埃及第四大游客来源国,每年有数十万中国游客到访埃及;截至2019年底,2800多名埃及学子和1200名中国学子分别在两国求学;去年,中埃举办52项线上文化交流活动,吸引近千万人次浏览、超65万人次参与互动……
疫情防控期间,在中埃双方共同努力下,位于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和开罗高级维修技术学校的两所鲁班工坊如期完工,目前已完成对埃及教师的师资培训、初中高级培训大纲的制订等工作。“埃及职业技术教育正在进行改革,鲁班工坊带来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标准和实训设备。”埃及教育与技术教育部副部长穆罕默德·穆贾希德表示。
埃及前驻华大使马哈穆德·阿拉姆说,随着埃及“2030愿景”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对接,埃中人文交流更加密切,为埃中共同构建命运共同体、深化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奠定基础。在教育、健康等广泛领域,埃中合作大有作为。
抗疫合作树立典范
阿拉伯谚语说:“困难时出现的朋友才是真朋友。”面对疫情挑战,中埃守望相助,谱写了患难与共的新篇章,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贡献。
在中国抗疫的关键时期,埃及政府和人民表达了对中方的坚定支持。塞西派出卫生与人口部部长哈拉·扎耶德作为总统特使携抗疫物资访华,埃及3个世界文化遗产地以灯光秀的形式点亮“中国红”,升起五星红旗,表达对中国的坚定支持。
中国是对埃及提供抗疫援助最早、最多的国家之一,已向埃方提供4批抗疫援助物资,第一时间提供最新版防控和诊疗方案,开展多次中埃专家视频交流,建立对口合作医院机制,协助埃及建立口罩生产线。“邦域相异,休戚与共”,在中国政府援助埃及的抗疫物资上,埃及著名诗人艾哈迈德·邵基的诗句生动诠释了中埃两国人民患难与共的情谊。
中国先后向埃及提供两批疫苗援助,并支持埃及采购中方疫苗。埃及是第一批开展国药疫苗三期临床试验的国家,正与中方开展新冠疫苗生产合作。
今年5月底,“中非对口医院合作机制项目”正式启动,江苏省人民医院与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医院举行框架协议云签约仪式,双方将在远程会诊、人才培训、学科建设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中方将进一步助力埃及提高防疫能力和卫生服务水平,推动构建中埃、中非卫生健康共同体。
哈拉·扎耶德表示,埃中团结合作抗击疫情,进一步深化了两国的传统友好和政治互信,也为国际社会抗击疫情树立了榜样。
埃及总理马德布利说,近年来埃中双方在各领域开展务实合作,两国抗疫合作成果丰硕,进一步印证了埃中关系的特殊友好。埃方愿同中方共同努力,加快推进抗疫合作,相信历经疫情淬炼后的埃中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将更加牢固,两国之间的友好合作将迈上新台阶。
商务部:中阿将拓展经贸合作新领域
发布日期:2021-06-24
商务部副部长钱克明18日表示,中阿贸易往来优势互补,中国已成为阿拉伯国家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双方合作潜力巨大,未来中阿将拓展数字经济、新能源、人工智能等合作新领域。
钱克明在商务部当天召开的第五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新闻发布会上说,2020年,中阿贸易额为2398亿美元。其中,中国对阿拉伯国家出口1231亿美元,在疫情影响下,仍实现同比2.2%的增长,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占比达67.4%,同比分别增长6.1%和3.3%,尤为难能可贵。
他还表示,中阿双向投资亮点纷呈。截至2020年底,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直接投资存量201亿美元,阿拉伯国家来华投资累计38亿美元,双向投资涵盖油气、建筑、制造、物流、电力等众多领域。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等一批重大投资项目成为推动新时期中阿经贸合作转型升级的标志性工程。
钱克明说,中阿共建“一带一路”、深化经贸合作前景广阔。未来,双方将加强抗疫合作,深化产能合作,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推动能源合作转型升级,在巩固传统合作基础上,推动双方在数字经济、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领域加强合作。
宁夏回族自治区副主席赖蛟介绍,第五届中阿博览会将于8月19日至22日在宁夏银川举办,以“深化经贸合作、共建‘一带一路’”为主题,采取“线上+线下”模式。届时将举办开幕式暨工商峰会、“一带一路”投资促进大会、现代农业合作大会等“1+9”会议论坛活动,并设数字经济、清洁能源、绿色食品、医疗康养、跨境电商、国际商品等6个主题展区。
据悉,前四届中阿博览会,共有来自112个国家和地区、5000多家国内外企业参会参展,累计签订各类合作项目936个。
中国中东欧共享数字发展红利
发布日期:2021-06-23
近期闭幕的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取得了丰硕成果,共达成中东欧国家商品采购意向74.63亿元。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在6月17日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本届博览会取得三方面成果:一是展览规模扩大。二是展览交易活跃。三是配套活动丰富。
值得注意的是,本届博览会举行期间,中国与阿尔巴尼亚、匈牙利、黑山、塞尔维亚、斯洛文尼亚等5个中东欧国家共同启动了中国-中东欧国家电子商务合作对话机制。对此,受访专家表示,这一机制的建立将有助于各方加强电商领域对话交流,探索新合作模式,为进一步扩大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增添新动能。
合作添动能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电子商务合作有一定基础。中国主动开放市场的举措为中国与中东欧跨境电商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数据显示,2017年-2019年,中国与中东欧跨境电商零售贸易从2.5亿美元增长到4.9亿美元,年递增39.8%,是同期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货物贸易增速的近3倍。目前,中国企业与中东欧国家在跨境电商、海外仓等领域积极开展合作,不少中东欧商品已登录天猫、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一些特色产品还通过直播带货受到中国消费者的青睐。今年3月,江苏首列中欧班列跨境电商出口专列从苏州发车,标志着中欧班列为跨境电商构建的通往中东欧国家的“黄金通道”开始常态化运作。
商务部研究院欧洲所副研究员闫实强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跨境电商合作积极推进,合作步伐逐步加快,发展亮点突出,为双边经贸合作发展增添了新动能。
闫实强介绍,跨境电商平台建设,农产品先行。2017年11月,双方首个“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农产品电商物流和产品展示中心在保加利亚普罗夫迪夫建成并投入运营。2018年11月,中国首个“中国-中东欧农产品电商物流中心与展示馆”在深圳盐田港正式揭牌。上述农产品电商物流中心的建立为更多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优质产品相互进入对方市场搭建了交流平台。
“跨境电商正成为推动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发展的新引擎。”闫实强说,跨境电商新业态的蓬勃发展拓展了中国中东欧双边贸易渠道,促进了双方贸易增长。
此外,闫实强还提到,跨境电商受新冠肺炎疫情的负面影响相对较小,有力地推动了双方贸易在疫情之下实现逆势增长,2020年中国中东欧货物贸易额首次突破千亿美元。
未来潜力大
“未来,中国中东欧国家跨境电商发展潜力较大,合作前景广阔。”闫实强表示,随着中国-中东欧国家电子商务合作对话机制启动,各方将秉持开放、自愿、共享的原则,共同探索互利共赢的合作新模式,共享数字经济发展红利,促进更多电商领域的企业投资、人才培养、标准制定、物流建设等合作项目结出硕果,将为进一步扩大中国中东欧国家的经贸合作增添新动能,培育新的增长点。
商务部研究院电子商务研究所副研究员洪勇对国际商报记者分析,中国-中东欧国家电子商务合作对话机制的启动,一方面有利于促进中国跨境电商成熟经验做法复制推广。中国重视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在全国一些跨境电商基础较好的地区相继设立了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城市、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和跨境电商B2B出口监管试点,探索并形成了一批成熟的经验做法。“两平台六体系”“跨境电商+中欧班列+海外仓”的经验做法可以向中东欧国家复制推广,提高中东欧国家跨境电商贸易便利化程度。
另一方面则有利于加强中东欧国家跨境电商生态环境建设。中东欧国家互联网覆盖率普遍偏低,数据传输能力不足,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电子商务人才缺乏,这严重影响了当地跨境电商的发展。启动中国-中东欧国家电子商务合作对话机制能有效推动“双区”“双园”等合作发展,加快电商基础设施投资、海外仓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电子商务人才交流等项目进程,提高中东欧地区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水平。
据高峰介绍,下一步,商务部将继续发挥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的积极效应,着力推动扩大自中东欧国家的进口,支持宁波等地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进一步推动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潜力不断释放,与中东欧国家共享发展机遇,努力扩大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中国-中东欧共觅健康产业商机
发布日期:2021-06-21
近年来,随着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的日益完善,医药医疗健康领域逐渐成为跨区域合作新的亮点。同时,在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扩散的大背景下,医药医疗健康与疫情防控的国际合作显得更为重要。
来自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的数据显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双边医药贸易额从2011年的7.7亿美元增长至2019年的28.45亿美元,医药贸易成为拉动中国与中东欧贸易增长的重要驱动力量。
“中东欧地区药品和医疗器械市场需求尚未饱和,产业需求旺盛。部分中东欧国家拥有欧洲顶尖的生命科学产业、完整的监管体系、良好的基础设施、完善的大学和研究机构网络,在分子遗传学、生物技术领域的优势尤为明显。”在医保商会对外合作部相关负责人看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在医药健康领域的贸易、投资、临床、中医药等合作方兴未艾,潜力较大,双方在医药创新、联合研发等方面的合作前景广阔。
鉴于双方在医药健康领域的产业优势和主要合作诉求,医保商会建议,可在积极利用多边合作机制的基础上,重点关注以下四个领域的合作机遇。
中方可考虑重点引进中东欧的优质医疗产品。如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等一些中东欧国家的医药工业基础较好,在生物医药、慢性病用药、牙科、手术设备、矫形仪器、美容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加大这些优质产品的进口在满足中国国内市场多元化需求的同时,可有效推动双边贸易的平衡发展。
中企开拓中东欧及欧盟市场空间大。很多中东欧国家作为欧盟成员国,实行欧盟统一的药品和医疗器械质量标准和准入要求。目前,高端医疗设备等部分中国的优质企业和品牌已成功进入中东欧,助力提升当地医疗服务的可及性。未来,中东欧国家医疗服务质量水平的持续提升将为质优价美的中国医疗产品准入提供空间。在此基础上,还可利用部分中东欧企业业务覆盖全欧的优势,双方携手进一步开拓欧盟大市场,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效益最大化。
双边传统医药领域的合作也方兴未艾。近年来,以匈牙利、捷克、黑山为代表的中东欧国家已在中医立法或执业方面开展了很好的尝试,为中医药在该地区的深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深挖合作潜力,以中医执业带动中药的应用,推动相关产品注册和标准的认可,将为传统医药产品的准入和使用创造更多机会。
医疗服务合作有望成为新的增长点。近年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在医疗旅游、临床服务方面已经开展了一些初步合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医疗服务质量提升的挑战,中东欧国家将加大对适老设施、远程医疗等的应用,这些领域有望成为双方进一步拓宽合作的新增长点。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成果丰硕
发布日期:2021-06-17
2012年以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特别是2020年以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克服疫情影响,取得了长足进步。
在贸易方面。2012年至2020年,中国与中东欧17国贸易年均增速8%,是中国与欧盟贸易增速的2倍以上。2020年,中国与中东欧17国贸易额首次突破千亿美元,达到1034.5亿美元,同比增长8.4%。今年1-4月,中国与中东欧17国贸易额407.1亿美元,同比增长46.2%。其中,中国自中东欧国家进口强劲增长,增幅高达54.3%。
在投资合作方面。目前,中国同中东欧国家双向投资规模已接近200亿美元,涉及汽车零部件、化工、家电、物流、矿产、商务合作等多个领域。疫情之下,双向投资热情不减,绿色低碳、医药健康、新能源等正成为新的投资热点。
在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方面。2020年,中国企业在中东欧国家签署工程承包合同额54亿美元,增长34.6%。中方承建的匈塞铁路、克罗地亚佩列莎茨大桥、黑山南北高速公路优先段等项目正在稳步推进。
在互联互通方面。中欧班列开出加速度,今年4月份,中欧班列开行1236列,运送货物11.9万标准箱,同比分别增长24%和33%,保持了稳中有进的发展势头。中欧班列架起了中欧抗击疫情的“生命线”,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成为中欧班列重要的通道和目的地。此外,中欧陆海快线建设积极推进,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港口物流往来密切,郑州、石家庄等地新开通了飞往中东欧城市的定期货运航线。
福建省菌草技术国际合作成效显著
发布日期:2021-06-16
上世纪八十年代,福建农林大学林占熺教授发明了以草代木栽培食药用菌的菌草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菌业生产的“菌林矛盾”,开辟了“菌”与“草”交叉的科学研究与应用新领域。这一技术对于解决发展中国家食品安全、营养健康、生态环境、增加就业和消除贫困具有重要意义,已被广泛应用于国内脱贫攻坚与国家对外援助。
菌草技术为发展中国家增加就业、消除贫困、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自1992年起,菌草技术走出国门,专利技术转让给日本、南非等国;1995年被列入我国对外援助项目;2017年被联合国列为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项目重点项目。目前,菌草技术已传播到105个国家;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卢旺达、斐济、莱索托、南非、厄立特里亚等13国建立了菌草技术培训示范中心/基地,与40多个国家的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等建立了合作关系;菌草技术资料被翻译成英、法、日等15种文字;举办202期国际培训班,培训了近8000名外国科技人员专家学者官员;为11个国家培养了21名菌草专业的硕、博士留学生;举办16届国际菌草产业发展研讨会。
菌草技术服务整体外交,成为中国履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一个典型民生项目。在菌草技术的促进下,福建省分别与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高地省和南非夸祖鲁纳塔尔省结成友好省。南非祖鲁国王高度赞扬菌草技术为夸祖鲁纳塔尔省的粮食安全、消除贫困和创造就业做出贡献,用“独行走得快、结伴走得远”赞扬中国与南非的伙伴关系。
“双区联动”助推中匈电商合作
发布日期:2021-06-15
近日,匈牙利中欧商贸物流合作园区与中国浙江省自贸区金义片区签署“双区联动”合作备忘录。这是中国长三角地区与中欧商贸物流合作园区签署的第一个“双区联动”合作备忘录。
疫情防控期间,中东欧跨境电商不断释放潜力。“跨境电商+中欧班列+海外仓”成为中国与中东欧经贸合作的新模式,进一步推动中欧班列和海外仓高质量发展。此前,匈牙利中欧商贸物流合作园区已与中国山东临沂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和江西赣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立“双区联动”机制。今年第一季度,临沂—布达佩斯、赣州—布达佩斯等中欧班列新路线陆续开通,中欧商贸物流合作园区为综合试验区企业量身定制了合作方案,帮助其入驻匈牙利和中东欧地区最大电商平台。
“‘双区联动’机制启动以来成效显著。仅今年前5个月就拉动中国对匈出口逾1.07亿美元。”中国驻匈牙利大使馆公使衔经济商务参赞刘波说,“双区联动”机制可为跨境电商企业节约50%以上的货运时间、约33%的物流成本以及10%以上的仓储费用,还可以带动一大批中国企业加大对中东欧地区物流行业投资和布局。
2020年中匈经贸合作逆势上扬。中国首次成为匈牙利第一大外资来源国,双边贸易额同比增长14.4%,创历史新高。今年一季度,双边贸易额达37.3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64.7%。匈牙利创新与科技部部长帕尔科维奇表示,匈中跨境电商“双区联动”机制是两国在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下加强铁路设施联通、深化经贸务实合作的新尝试,将进一步促进两国在商贸、物流、科技等领域的紧密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