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投资

1月份我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合作情况

发布日期:2021-03-03

2021年1月,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对49个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08.8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1%(折合16.8亿美元,同比增长5.7%),占同期总额的19.9%,较上年提升0.8个百分点,主要投向新加坡、印尼、越南、阿联酋、马来西亚、土耳其、老挝、哈萨克斯坦、泰国和孟加拉国等国家。

对外承包工程方面,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的57个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304份,新签合同额450.8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9.4%(折合69.6亿美元,同比下降24.6%),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46.6%;完成营业额334.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4.1%(折合51.7亿美元,同比增长43.2%),占同期总额的58.5%。


国家知识产权局:已与30个专利审查机构签署 PPH合作协议

发布日期:2021-03-02

记者从国家知识产权局获悉,“专利审查高速路”(PPH)已成为我国申请人在国外市场寻求快速获得专利保护的重要途径之一。截至2020年底,国家知识产权局已与世界上30个专利审查机构签署PPH合作协议。

据悉,PPH项目是当前全球覆盖面最广、活跃度最高的专利审查国际合作项目。通过签署PPH合作协议,可使中国企业在外国专利审查机构提出的专利申请审批速度更快、审查成本更低、授权比率更高。

国家知识产权局自2011年首次启动与日本特许厅的双边PPH试点以来,PPH合作伙伴快速增加,涵盖美国、欧洲、日本、韩国、俄罗斯、巴西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利审查机构,其中“一带一路”域内合作伙伴16个。

截至2020年6月底,我国申请人向外提出PPH请求累计9066件,年均增长率达22.6%。


综述:中国与东盟及其国家经济合作

发布日期:2021-02-26

近日,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执行理事长许宁宁综述了中国与东盟及其成员国双边经济合作。

中国与东盟国家比邻而居,中国与东盟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互为重要的投资合作伙伴。

2020年,东盟历史性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2019年,中国—东盟贸易增长9.2%,东盟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而在2019年前东盟连续9年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近两年两大步东盟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2020年,中国对东盟全行业直接投资143.6亿美元,同比增长52.1%,其中前三大投资目的国为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越南。

2020年,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对58个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77.9亿美元,增长18.3%,占同期总额的16.2%,较上年提升2.6个百分点,主要投向新加坡、印尼、越南、老挝、马来西亚、柬埔寨、泰国、阿联酋、哈萨克斯坦和以色列等国家,其中东盟国家居前七位。

2020年,东盟对华实际投资金额为79.5亿美元,同比增长1.0%,其中前三大投资来源国为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

2020年,中国企业在东盟新签工程承包合同额611.0亿美元,完成营业额340.0亿美元。按新签合同额计,印尼、泰国、菲律宾为中国在东盟前三大工程承包市场。

东盟由10个成员国组成,即: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

1、文莱

2020年1-11月,中文双边贸易额17.2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104.1%。中国在文莱最大投资项目——恒逸石化大摩拉岛综合炼化项目(简称“大摩拉岛项目”)是中文两国旗舰合作项目之一,也是文莱近年来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项目,由中国浙江恒逸集团与文莱政府联合设立的合资企业——恒逸实业(文莱)有限公司运营。自2019年11月投入运营以来,项目在平稳运行的同时,有效拉动下游产业投资,带动就业和相关产业发展。尽管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球原油及衍生品市场大幅波动,市场需求低迷,但大摩拉岛项目仍保持较强盈利能力。2020年,文莱克服疫情挑战,前两个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分别实现2.4%和2.8%的逆势增长。文莱经济规划局2020年上半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大摩拉岛项目一期对文莱GDP的贡献率超过5%。中国建筑工程公司参建的奥马尔·赛福鼎苏丹大桥2020年建成通车使用,为文莱疫情防控、便利人民工作生活发挥了作用。华为文莱公司2020年“未来种子计划”实施,务实推进人才本地化,助力文莱数字经济委员会公布的《数字经济总体规划2025》实现。

2、柬埔寨

2020年1月至11月,中国对柬埔寨直接投资达8.6亿美元,比2019年同期增长70%。尽管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两国仍开展多个重要的投资项目。中国的投资资金主要流入柬建筑业、纺织服装业、生产电力设备业、电子业、农业等领域。2020年中柬自贸协定正式签署。

2020年,由中国路桥投资建设的金港高速公路项目在战疫中顺利推进,中国华电柬埔寨额勒赛水电站持续造福民生,中国重型机械总公司将兴建的达岱河上游水电站获批等,都为柬埔寨疫后复苏注入新的动力。

3、印尼

2020年,中国继续稳居印尼最大贸易伙伴和第二大投资来源国地位。“一带一路”标志性项目雅万高铁建设克服征地、迁改、疫情等各种挑战稳步推进,先后实现一系列重大节点目标,取得重要实质性进展。中国企业参与的印尼“区域综合经济走廊”取得早期收获。两国工业化、数字经济、生物制药、科技扶贫等新领域合作方兴未艾。

2021年1月中旬,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北苏门答腊与印尼对华合作牵头人、统筹部长卢胡特会谈。会谈前双方共同见证签署了《关于中国和印尼“两国双园”项目合作备忘录》,推动“两国双园”等重大项目取得实质进展。中国-印尼“两国双园”项目首期启动区规划12平方公里。中方以福州元洪投资区为核心载体,印尼方以三林集团民丹工业园、阿维尔纳工业园、巴塘工业园为主体。双方围绕海洋经济、食品制造业、建材业、能源经济、航空运维服务业、电子产业等,搭建产业互联、设施互通、政策互惠的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平台和投资贸易绿色通道。

4、老挝

2020年,中方对老投资逆势上扬,前10个月达11.63亿美元、同比增长逾20%;一大批中老合作项目取得重大进展:万象-万荣高速公路正式通车,中老铁路隧道全线贯通、铺轨过半、综合开发提上日程,双方合作建设的老挝第一家现代化炼油厂投产,双方积极商谈合作建设主干电网,全面落实“援老八大工程”,同步实施援老减贫示范合作项目……

5、马来西亚

2020年,中国与马来西亚经贸合作逆势上扬,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双边贸易、互利投资双双实现正增长,充分彰显了两国合作的互补性和生命力。中国连续第12年成为马来西亚最大的贸易伙伴国,有望连续5年成为马来西亚制造业最大的外资来源国。中马“一带一路”合作旗舰项目东海岸铁路建设项目重启。

6、缅甸

2020年伊始,习近平主席应邀对缅甸进行了历史性访问,此访取得历史性成果。两国领导人一致同意共同构建中缅命运共同体,开启中缅关系新时代,推动中缅经济走廊从概念规划转入实质性建设。2020年中缅双方积极落实两国领导人重要共识,推进务实合作走深走实,中缅经济走廊的皎漂经济特区深水港项目、仰光新城工业园及配套项目、中缅边境经济合作区这三端支撑等重大合作项目取得积极进展。

在疫情防控形势最严峻的时候,关系中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中缅必要人员往来也未彻底中断。2020年5月中缅双方建立必要人员往来“快捷通道”,这是我与周边邻国第一条,全球第三条快捷通道。单周入缅人数从最初的11人增长到高峰期200余人,审批时间从最初3周以上逐步缩短到1周以内。截至2020年12月,已有2000余名在缅项目亟需的中方管理及工程技术人员通过“快捷通道”经特批入缅,涉及电力、通信、纺织制衣、矿业、金融等领域,涵盖央企、地方国企与民企,这些疫情之下的“逆行者”有力地保障了中缅合作项目施工建设及安全运营。中国能建、中技伟能联合体投资承建、位于仰光的总计约90万千瓦的快装发电站于疫情期间并网发电,得到缅政府对中资企业排除万难、尽力履约的高度肯定,有力地缓解了缅旱季用电紧张局面,也为缅统筹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提供了充足电力保障。

2021年2月1日以来,缅甸政局突变,当前中资企业在缅经营面对重大考验。

7、菲律宾

在菲中资企业勇当复工复产“领头羊”,他们从未因疫情离弃菲,反而加快与菲合作的步伐,中方参与的“大建特建”项目稳中有进。2020年前11个月,中国对菲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同比增长了263%,多个大型投资项目还在加紧推进,包括预计分别投资70亿美元和35亿美元的中国电信在菲电信三牌项目和重庆攀华综合钢厂项目。在菲中资企业多措并举确保员工“零感染”,为菲提供的就业岗位不降反增。据不完全统计,在菲中资企业已为菲提供接近10万个工作岗位,为数万个菲家庭撑起安稳生活的保护伞。

菲律宾人民币清算银行启动。2021年1月16日,由中国银行马尼拉分行经营的菲律宾人民币清算银行正式开业。菲律宾是东南亚人民币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2020年6月,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网络数据显示,菲律宾人民币结算量增长率居该区域第一,领先于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国家。2020年菲律宾人民币结算总量为4470亿元,同比2019年的1910亿元增长133.8%。菲律宾人民币清算行可以直接接入在中国人民银行监督、管理和指导下运行的重要金融基础设施——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系统),处理汇款需经过的跨境账户少,中间费用低,方便在菲企业和个人更加高效优惠使用人民币,有利于推动中菲贸易投资中更多使用本币结算,促进双边贸易投资便利化。此外,通过深化与当地金融机构合作,菲律宾人民币清算行将发挥良好示范效应,带动更多本地银行开展人民币汇款、兑换、结算等业务,为共建菲律宾人民币市场发挥积极作用。

8、新加坡

2020年是中新建交30周年,两国关系保持强劲发展势头。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苏州工业园、深圳智慧城市、广州知识城等重点合作项目继续顺利推进。连接中新的“陆海新通道”为在疫情中保障两国供应链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加坡抗疫关键时刻,重庆的水果和其他食品物资通过“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冷链物流运到新加坡,成为双方保障供应链努力的一个缩影。截至2020年5月,国际铁海联运班列累计开行1892班,运输9.5万标箱,累计货值123.3亿元。“陆海新通道”正在成为连接“一带”与“一路”、提升区域联通的重要枢纽。

尽管疫情给经贸项目合作带来不少制约,但中新投资合作“逆势上扬”,展现了较强韧性。2020年,在中国对东盟国家直接投资中和东盟国家对华实际投资中,新加坡都位于第一位。新加坡为了满足复工复产人员往来需要,中新两国经过密集磋商,于6月初正式开启了“快捷通道”。新加坡成为东盟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快捷通道”的国家,“快捷通道”也成为疫情形势下两国保障务实合作的代名词。

2020年6月,新加坡与深圳签署八份谅解备忘录,推动两地成为推动本区域数码经济发展的“共同引擎”,为新深智慧城市合作迈出重要一步。

2020年12月8日,中国和新加坡宣布启动中新自贸协定升级后续谈判。双方将基于负面清单模式开展自贸协定项下服务和投资自由化相关后续谈判,以期进一步提升两国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在新冠疫情背景下,此举释放了两国通过加强经贸合作深化互利关系、共同应对挑战、促进经济增长的积极信号。

9、泰国

2020年,中泰双边贸易逆势增长7.5%;在东盟十个国家对华实际投资中泰国位于第二位;泰国是中国在东盟前三大工程承包市场中的第二位。前三季度中国申请泰国投资促进项目129个,对泰投资达212亿泰铢,双方成功签署铁路合作2-3合同,在5G、电商、疫苗等领域合作不断提速。

10、越南

2020年,中越经贸合作逆势增长,充分体现了双方坚实的合作基础和发展潜力。中国—东盟互为最大贸易伙伴,其中越南是中国在东盟的最大贸易伙伴。2020年,中国与越南贸易额近2000亿美元,逆势增长18.7%,占同期中国—东盟贸易总额近30%。中国继续是越南最大贸易伙伴、最大进口市场和第二大出口市场;越南成为中国第6大贸易伙伴(排位上升了2位)、中国第8大进口市场和第5大出口市场。中越贸易增长的主要行业是加工制造业产品(370.7亿美元,增长20.06%)和建材产品(31.2亿美元,增长104.09%)等。

2020年,中国在越南投资额达24.6亿美元,虽然同比下降了40%,但仍然在越南投资的112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在前三位。截至2020年12月,中国对越投资居越外来投资的第七位,在越南各省都有来自中国的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沿海省份以及人口稠密、劳动力多、基础设施良好、货物进出口便捷、两国来往方便的城市。

2020年12月12日,京津冀地区首列正式开行的“中国—东盟多式联运国际班列”从河北保定京津保国际智慧港发车,沿京广、沪昆铁路到达昆明,经云南自贸区红河片区,在中国河口口岸出境,入境越南老街口岸,线路全长约5000多公里,全程运行80小时左右,比公路货车运输少了近30小时。

2021年1月15日,首班从越南始发的中欧班列(郑州)共搭载23组集装箱抵达郑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这标志着中欧班列(郑州)越南河内—德国汉堡的过境中转班列顺利开通。此次发车的班列货物种类主要包括越南电子类产品,总货重178.2吨,总货值797万美元。

企业走进东盟发展的有关建议

1、中资企业走进东盟,与东盟企业合作,需要考虑自身的短期利益,更需要考虑长期的发展利益,从长计议,行稳致远,不能只图一时之利。建议当前中国企业多支持东盟国家抗疫,将会为疫情结束后开发东盟国家商机构建更加有利的条件。

2、加强走进东盟的可行性研究,了解其经济发展规划、产业政策、投资环境、与中国关系。

选择投资落户的国家,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东盟10个国家分别有不同的情况,中国企业选择在东盟国家投资需要综合考虑一系列因素,包括:政局社会稳定情况,该国的产业结构及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土地政策、用工政策、劳工薪资水平、劳动力素质、厂租费用、基础设施条件、所在国市场容量、是否享有一些发达国家予以的贸易优惠政策、与他国实施自由贸易协议情况,以及与中国关系、当地对华民意基础等。

3、可借助使馆、当地行业协会和银行,找准合作伙伴。

4、遵纪守法,合规经营管理,确保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

5、利用好可靠的专业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等)。

6、实施本土化经营。

7、入乡随俗,顾及当地民众心态,惠及当地民生。

8、配套走出去,抱团发展,不要自相残杀。

9、与当地媒体、非政府组织、行业协会等搞好关系。

10、2021年是中国-东盟可持续发展合作年。积极参与和推进抗疫、扩大贸易投资、加大互联互通、发展数字经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减贫、劳动力技能提高、建设基础设施、农业开发、产业结构升级等领域更紧密的合作,并在构建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伙伴关系中体现企业作为,加强双方海洋产业发展、海洋科技创新等合作。



泰国将于今年9月起开征“数字税”

发布日期:2021-02-25

泰国酝酿多时的“数字税”将开征。泰国政府日前公布相关法令,要求达到一定条件的外国数字企业于2021年9月起缴纳增值税。

根据该法令,在泰国提供数字服务、年收入超过180万泰铢(约合38.7万元人民币)的外国数字服务公司或平台,须缴纳7%的增值税。

泰国税务局官员称,向境外数字服务运营商征税,有助于为泰国本土企业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同时也与泰国向数字化转型的政策保持一致。预计此举每年可为泰国增加约50亿泰铢(约合10.7亿元人民币)的税收。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泰国6900万人口中逾75%使用互联网,其中五成以上使用在线服务,包括看电影、听音乐、玩游戏和使用社交媒体等,且人数每年都在上升。

作为东南亚地区第二大经济体,泰国近年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力争成为东盟数据中心和数字经济重镇。


1月份福建省对外投资合作实现开门红

发布日期:2021-02-24

1月份,福建省实际对外投资1.7亿美元,同比增长64.1%。其中,紫金矿业、盈趣科技、福耀玻璃、福昕软件等4家企业合计投资1.2亿美元,占全省的68.6%。

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8806万美元,同比增长126.7%。其中,中国电建集团航空港建设公司承建香港机场第三跑道及附属工程项目完成营业额3031万美元,占全省的34.4%。

对外劳务合作派出各类劳务人员4152人次,同比增长102.7%,派出人数居全国第1位。其中,输澳门劳务2782人次,占全省的67.0%。


出台措施推动民营企业扩大开放合作 泉州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发布日期:2021-02-22

为进一步推动民营企业扩大开放合作,发挥民营企业开拓市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力军作用,泉州市日前出台《关于推动民营企业扩大开放合作的若干措施》,包括鼓励企业扩大出口规模、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提升利用外资水平、支持产业链全球延伸、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发展壮大会展业等六个方面共九条措施。


附件:

《泉州市商务局 泉州市财政局关于推动民营企业扩大开放合作若干措施的通知》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经贸、投资等合作不断深化

发布日期:2021-02-20

近年来,中国企业在中东欧国家的投资屡创新高。以匈牙利为例,仅2020年,就有联想、恩捷、泉峰等10个中资项目落地,中国首次成为匈牙利第一大外资来源国。在与中东欧地区的欧盟成员国合作中,中企注重在质量、环境、安全要求等方面对照欧盟标准,营造更有利的双赢局面。

携手谱写共同发展新篇章

在共建“一带一路”和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的推动下,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经贸、投资等合作不断深化,一大批重点项目落地。中方与合作伙伴共抗疫情,共克时艰,携手谱写共同发展新篇章。

“工厂找到了可靠的合作伙伴”

机器轰鸣,马力全开。新年伊始,波兰东南部卢布林省的克拉希尼克轴承厂里一派热闹生产景象。“目前订单充足,工人上班实行三班倒,全厂没有因为疫情停工一天,也没有一个人因为疫情失去工作。”副厂长杨采克·尤拉克自豪地说。

已有80多年历史的克拉希尼克轴承厂在波兰同行业中排行第一,生产轴承超过1500种,是奔驰、玛莎拉蒂、雷诺等国际知名汽车品牌的供货商,也是波兰工业制造的骄傲。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工厂订单骤减,处境艰难。2013年,湖北三环集团并购了克拉希尼克轴承厂,引进先进设备、成立研发中心、拓宽销售渠道,该厂迅速扭亏为盈,焕发新的生机。

克拉希尼克市市长维尔克说,全市只有3万多人口,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人在轴承厂工作,或者为轴承厂提供配套服务。“在轴承厂最困难的时候,来自中国的投资让企业走出了困境。面对疫情冲击,中国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保障工人利益。与中方合作,是我们作出的非常正确的决定。工人们对工厂现状非常满意。”

克拉希尼克轴承厂的车间里,身着工作服的工人们忙碌在生产线上。在这里工作了20多年的工人格雷格日说:“我们的命运与工厂息息相关。国际金融危机时,我们担心自己失业。疫情来袭时,我又担心会被裁员。但这些都没有发生。中国企业遵守承诺,这几年,我们的工资已经连涨了4次。工厂找到了可靠的合作伙伴。”

“一条通往发展繁荣的大道将在这里铺就”

波黑南部小城查普利纳,波黑泛欧5C走廊高速公路第一标段项目施工现场,轰鸣的挖掘机、推土机,在旷野荒山中来回奔忙。目前,项目除了铁路段外,全线进入排水、路面结构层及围网等附属工程施工阶段。

“一条通往发展繁荣的大道将在这里铺就。”项目波黑籍协调工程师西德·布尔吉纳指着面前一片新开的平整路基说。2020年10月底,建设团队在疫情防控封闭隔离中连续施工超过300天,长约1170米的波契泰利隧道比原计划提前4个月完成贯通节点。

泛欧5C走廊高速公路项目连接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和克罗地亚普洛切港,途中穿越波黑。由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和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建)承建的波黑查普利纳段项目,于2019年11月开工。2020年6月,中国建筑获得第十九届“波黑年度荣誉企业奖”。此次评选由波黑主流媒体《晚报》评选,这是中国企业第一次获得该奖项。

波黑联邦运输和通信部部长丹尼斯·拉西奇说,疫情对波黑经济造成很大影响,中企在做好防控措施的同时,积极推进工程进度,“体现出中国企业的责任感”。拉西奇认为,项目对于波中合作和推进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具有重要意义。波黑商品以后通过高速公路到达海港将更加方便,出口能力提升,物流业发展得到新契机。这一项目还将促进整个巴尔干地区的互联互通和经贸往来。

中国建筑项目经理蔡磊介绍,项目坚持属地化管理,在建设过程中大量聘用当地员工、采用当地物资,包括施工设备、建筑材料等,保障了当地就业与生产,带动经济发展,增加居民收入。

“中国企业展现出的担当和真挚友谊让人感动”

近年来,中国企业在中东欧国家的投资屡创新高。以匈牙利为例,仅2020年,就有联想、恩捷、泉峰等10个中资项目落地,中国首次成为匈牙利第一大外资来源国。在与中东欧地区的欧盟成员国合作中,中企注重在质量、环境、安全要求等方面对照欧盟标准,营造更有利的双赢局面。

在波兰,由中国电建承建的弗罗茨瓦夫防洪工程项目,不仅提升了弗罗茨瓦夫市防御洪水能力,更美化了当地河道景观,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中国电建因此被称为“在波兰非常值得信赖的国际承包商”;在匈牙利,宝思德工业园被万华集团收购后,在短期内从濒临破产发展成匈牙利综合实力前五的企业,获得“匈牙利企业社会责任奖”“最佳社会责任雇主奖”等一系列荣誉;在克罗地亚,由中国路桥公司牵头的中国企业联合体中标的佩列沙茨跨海大桥和连接线一期工程项目,正成为当地新地标……

疫情防控期间,中资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多方筹措和采购防疫物资,以实际行动支持所在中东欧国家的疫情防控工作,与当地民众风雨同舟、共克时艰。

“在共抗疫情过程中,中国企业展现出的担当和真挚友谊让人感动。匈牙利愿继续与中国深化在共建‘一带一路’及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框架下的务实合作。”匈牙利国际交流与关系国务秘书科瓦奇·佐尔坦说。

波黑“一带一路”建设与促进中心主任波利斯·法鲁克说,加快波黑国家发展战略与共建“一带一路”对接,是推动波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大好机遇。


产业支持政策持续出台 中国与中东新能源合作前景广阔

发布日期:2021-02-18

国际能源署报告显示,根据目前中东国家公布的计划,到2030年,中东地区可再生能源(不含水力发电)总发电能力将超过192吉瓦,为当前水平的17倍,其中太阳能发电所占比例将占42%以上,风能约占35%。分析认为,中东可再生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将有利于地区国家推动绿色发展、减少碳排放,并为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多国力推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 

近年来,中东国家充分利用各自的自然禀赋,积极开发绿色能源项目,提升可再生能源发电比重。 

埃及位于撒哈拉沙漠东缘,全年日照充足。位于埃及南部的阿斯旺本班光伏产业园项目占地37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光伏产业园之一。2019年园区建成投产当年,埃及利用太阳能产出的电能总量达到24亿千瓦时,有效缓解当地用电紧张问题。该项目因此印在了埃及发行的纪念币上,成为一张“国家名片”。埃及学者穆斯塔法表示,5年前,埃及经常拉闸限电,现在随着太阳能项目陆续上马,这一问题大大缓解。 

去年1月,沙特能源部启动了第三轮国家可再生能源计划招标。这轮招标包括4个太阳能发电项目,总发电能力为1.2吉瓦。今年1月,阿联酋全球铝业和迪拜电力与水务局宣布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举措,阿联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使用太阳能生产铝的国家,率先在应用可再生能源领域实现技术突破。自2011年建设第一座太阳能电站以来,阿尔及利亚已有22座太阳能电站处于运营状态。 

全球风能委员会2020年发布的报告显示,风能将成为中东地区可持续、高效益的能源,创造就业、推动当地经济增长。摩洛哥、约旦等风力资源丰富的国家将风电作为重要发展方向。摩洛哥2019年风电装机总量位居非洲第三;约旦目前有5家风力发电站,分布在伊布拉西亚、赫法、马安和塔菲勒;埃及在苏伊士湾西岸的扎阿福兰地区建立了多座风力发电厂。 

相关产业支持政策持续出台 

中东国家经济结构普遍较为单一,经济状况容易受到地缘政治、国际油价等因素影响。为减少对传统能源依赖,地区多国相继制定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加快能源转型步伐。 

埃及计划到2022年将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例提升至20%,到2035年提升至40%。埃及政府不断健全管理和监管机制,为光伏发电设定了上网补贴电价,同时鼓励有实力的国际企业参与可再生能源电力市场。 

地区多国将能源转型视为加快经济多元化发展的一大战略。2016年4月,沙特发布“2030愿景”,目标是到2030年实现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60吉瓦,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提高到50%。沙特政府还计划2023年前在可再生能源项目上投资500亿美元,相关措施包括扶植本地开发商、放松对本地太阳能面板制造商的限制。沙特工业发展基金会也推出了可再生能源融资计划。 

摩洛哥计划到2030年实现可再生能源满足50%电力需求,到2050年将实现满足100%电力需求。根据2019年的数据,可再生能源约占该国电力需求的35%。截至2019年底,摩洛哥的太阳能装机容量为736兆瓦,整个可再生能源的生产能力为3264兆瓦。 

2017年,阿联酋发布“2050能源战略”,目标是到2050年阿联酋能源结构中44%为可再生能源、38%为天然气、12%为清洁化石能源、6%为核能,总投资预计达6000亿迪拉姆(1美元约合3.67迪拉姆)。该战略预计未来30年阿联酋能源需求年均增长6%,清洁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从目前的25%提高至50%,减少发电碳排放量70%,整体能源使用效率提升40%,为阿联酋节省开支约7000亿迪拉姆。 

此外,阿曼计划在2025年前实现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10%。科威特规划到2030年实现15%的可再生能源应用比例。 

中国与中东新能源合作前景广阔 

“不管是风电还是光伏发电,中国都拥有世界领先的技术、规模庞大的输电网络。中东国家与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合作前景广阔。”埃及电力和可再生能源部副部长穆罕默德·穆萨说。 

“中东地区未来将迎来太阳能发电、风电高速发展期,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领先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将在中东地区得到推广应用。”中东可再生能源研究专家詹姆斯·基德表示。 

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与中东地区多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合作取得丰硕成果。2015年8月,中埃签约筹备可再生能源国家联合实验室,极大推进可再生能源领域深度合作。2018年8月,浙江正泰和特变电工两家中企分别参与承建埃及本班光伏产业园的165.5兆瓦和186兆瓦两个项目。 

中东媒体指出,中国已成为中东地区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重要参与力量。包括沙特、埃及、阿联酋和卡塔尔在内的中东国家都已经把能源多元化作为一大经济增长战略,相关领域的融资、设计、采购、建设、开发等都将持续拥有巨大需求。中国参与的一些能源发展项目正在成为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北非电力走廊”的一部分,将惠及埃及、阿尔及利亚、突尼斯、摩洛哥和苏丹等国。 

汉能薄膜发电集团埃及国际公司总裁杨凯分析称,由于中东地区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持续下降,同时多国为可再生能源电力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未来中国与中东国家可以在太阳能、风能、电力存储技术、氢能源等多领域进一步开展深度合作。 

穆罕默德·穆萨表示,期待中国的“智能光伏”等先进技术帮助中东地区突破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瓶颈,“我们把中国视为重要合作伙伴,双方在这一领域的合作将实现互利共赢”。


AI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