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整合盘活,让“寸土”变“寸金”

来源:福建日报 发布日期:2024-02-27【字体: 正常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稳妥有序开展以乡镇为基本单元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整合盘活农村零散闲置土地,保障乡村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用地。

位于福建省东南部、被称为“鱼米花果之乡”的漳州,农业一直是产业的“重头戏”。然而,有一些土地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一度陷入了低效益的“沉睡”模式。怎么样让土地“活”起来?

漳州一些村居通过对土地资源多方位的活化利用,不断拓宽群众的增收渠道,夯实产业振兴的基础,为其他乡村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和经验。

把“先天短板”打造成“聚宝盆”

夕阳映照在连片的鱼塘之上,成群的麻雀纷飞,在水面激起阵阵波澜。日前,记者走进漳州市芗城区天宝镇山美社区,只见78口鱼塘平整划一,成为一道崭新的风景线。

“这一口口鱼塘,以后就是村里的‘聚宝盆’。”山美社区党支部书记沈天生介绍,该社区紧邻九龙江西溪,位于低排干渠下游,是天宝镇辖区内地势最低的区域。其中,有620亩的土地位于洪泛区。地势低带来的排水难题,成为这片土地的“先天短板”。早年间,村民们除了在这片土地上种植天宝特色的香蕉以外,还开始挖鱼塘养殖罗非鱼等淡水鱼。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生猪养殖被清退,再加上香蕉与淡水鱼价格走低,靠着这“一亩三分地”已经很难挣钱,越来越多人选择离开家乡,外出打工。久而久之,这片农业用地八九成抛了荒。

“这么大面积的连片土地,不利用起来太可惜了。”这些别人眼里用不上的闲置地,在沈天生眼里则是优质的养殖资源。看着仅一河之隔的张坑村淡水养殖发展得有声有色,去年春节,他在山美社区的村民大会上提出了渔业养殖基地项目,并顺利通过投票“一锤定音”。

决定了改,怎么改?

沈天生带着居委会干部对这片地摸底,找到了抛荒原因:以往村民自己挖的土塘十分简陋,在选址上也没有规划,导致道路不通、交通不便;再加上村民养殖的品种多是低价淡水鱼,收入自然也就低了。

找到症结,山美社区马上行动,委托专业机构进行设计,在620亩的连片土地上,通过规划修建400亩的养殖池,并建设9990平方米的管理房,以及沉淀池、蓄水池等配套设施;同时,规划了1710米的水泥道路,将池塘串联起来,让每一口池塘都能连通道路运输。

“项目施工分池塘建设、护坡工程、收集调节池建设、蓄水池建设、主道路硬化及给排水管网建设。相较以往的土塘,新建池塘加深深度,在边坡用土工布抗渗护坡;给排水管网都采用暗管结构,可以自动排水、进水、除淤泥,实现零污染排放,打造全省高标准现代化养殖基地。”项目建设负责人陈旭旭说,经过改造,这里的养殖池塘从以往的“毛坯房”变成“精装房”,实现从“面子”到“里子”的全方位升级,可以让更多高附加值的鱼“住”进来。

村民沈龙清主动把自己的一块地交出来:“把池塘建设好、包装好,租个‘好价钱’,我们每年也能多一笔收入。”

“以前这里的地,一亩三四百元的租金都租不出去;改造完成的高标准池,一亩租金可达3000元以上。征收涉及的520户村民以土地入股,按70%的股份拿分红。”沈天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基地承租出去以后,预计每年可以带动村民增收1000万元、居委会增加租金收入100多万元。

目前,改造工作已基本完成,他正积极对接意向企业,希望在年后引入规模养殖企业,让改造效益尽快凸显。

让东坂河豚“游”得更远

在山美社区鱼塘重装升级的同时,漳浦县佛昙镇东坂村则以河豚这一特色产业为抓手,用“生物手段”让土地利用增效益。

东坂村河豚可谓名闻遐迩。这个三面临海的渔村,靠一条河豚“游”出了强村富民的势头。近几年,河豚养殖效益好了,越来越多人扩大养殖规模。如今,全村的河豚产业从业者有近6000人。虽然产业振兴气势如虹,但养殖用地捉襟见肘和租金水涨船高却成为村党总支书记戴庆阳“幸福的烦恼”。

一方面,由于养殖用地饱和,东坂村很多村民只能到邻村甚至更远的地方租用池塘;另一方面,村里有很多池塘因为早年间以很低的价格租赁,没有得到很好的建设、管理和利用,产生的效益也不如预期。

“做水产养殖,价格跟着市场波动。尤其是河豚这种‘小众’品种,如果错过了好年头,很可惜。”看着河豚的价格一天天走高,戴庆阳对村里的养殖用地进行了重新梳理调整。如今,村里已有超过1万亩的连片养殖区域。

小村靠海,发展养殖业有着先天优势。2009年,该村虾池承包合同陆续到期,村里把集体虾池以每亩100元的价格分包给全村的22个村民小组,再让村民小组以3年为期公开招标,出租给本村的养殖户。

随着养殖效益水涨船高,养殖池的租金也不断提升。每亩地租金从原先的几百元涨到了3000元以上。

地就这么多,怎么才能提高亩均效益?没办法增加面积,就用立体生态养殖来补充。在养殖过程中,东坂村的养殖户经过探索尝试,摸索出了一套立体生态套养的模式,在同一个池子里,同时养殖对虾、河豚、花蛤,产生鲇鱼效应。活力不高、生病的虾会被河豚捕食,同时提升了对虾和河豚的产品品质;鱼虾的饵料残渣,又能被池塘底层的花蛤吸收,净化水质。凭借这套纯天然的养殖模式,东坂村获得了农业农村部授予的“健康水体养殖示范区”称号。

随着产业做大,东坂村也对养殖池进行了升级。以前的养殖池往往一口都有上百平方米,采用粗放的方式养殖。站在产业风口上,村集体投入资金对6000余亩的养殖池进行改造升级,将以往的大池改成30~40平方米的小池,在提升亩产量的同时,还让养殖管理更为细致、规范、便捷。现在,东坂村的养殖池租金相比之前又翻了一番。

“只有把体量做大,才能让东坂河豚‘游’得更远。”戴庆阳介绍,河豚的养殖和销售需要河豚鱼源基地备案,这需要成规模的产量支撑。下一步,他们将进一步发挥万亩养殖池的优势,引入大规模、标准化的河豚养殖企业,通过村企合作的模式,健全东坂村河豚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体系,完成双斑东方豚和菊黄东方豚两种主要养殖品种的鱼源基地备案,让东坂河豚打开更广阔的市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