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最新发布的《中国民营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情况、面临问题及政策建议》报告显示,近来不断抬头的保护主义引发全球经济可预计低迷,这给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带来了压力,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环境的显著变化使中国民营企业继续开拓“一带一路”市场面临新的挑战,需要加强顶层设计来支持。
面临的问题
报告认为,在全球政治经济秩序面临大调整、大变动以及中国经济面临动力转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面临一些矛盾和问题。
一是国内外多重因素叠加影响民企海外投资。“逆全球化”思潮兴起、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因素直接导致贸易环境、海外市场需求、汇率、市场预期等发生变化,对民营企业经营产生较大压力;受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环保强监管等政策影响,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更加突出,企业流动性面临较大困难,不少民营企业通过质押上市公司股权或靠民间借贷融资,许多民营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受到负面影响,海外经营包括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合作也随之放缓。
二是国内相关配套不足难以形成有效支撑。一方面对外投资政策趋紧,一系列加强对外投资真实性、合规性审查的政策使得民营企业赴海外包括“一带一路”国家投资的频率、规模显著下降和缩小。另一方面是金融支持不足。由于许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营商环境差,西方金融机构较少为这些国家提供信贷融资业务,而来自中国商业银行的支持也十分缺乏;另外,中介组织较少,无法满足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的需要。
三是部分沿线国家的非经济风险较为突出。对于国际化过程中的经济风险,如汇率波动、大宗物资价格波动、经济增速波动等,民营企业还可以采取措施进行对冲或加以防范。但“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存在政治及政策变动、军事、宗教等非经济风险,单个民营企业则完全无力应对,导致许多民营企业对部分“一带一路”国家的投资合作只能敬而远之。
四是相关国家对“中国资本”存在偏见。中国企业的资本实力大幅增强,对此,一些发展中国家表现得很不适应,有的既欢迎又警惕,有的甚至欢迎度不高。加之西方媒体常常刻意渲染“中国资本”的负面影响,严重影响“一带一路”国家对待中国民营企业的态度。
如何解决
报告认为,未来还应继续支持民营企业进一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强政策性原则和方向制定非常重要。
首先,要创新民营经济发展理论,切实消除民营企业发展后顾之忧,只有在国内实现持续健康发展,民营企业才可能“走出去”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理论上要构建新时代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新论述,为民营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吃下“定心丸”;政策上则应坚持竞争中性原则,切实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民营经济发展的系列政策措施,真正在各个方面一视同仁地支持民营企业发展。
其次是着力加强支撑体系建设,为民营企业海外投资创造良好环境。一是加强中央政府及各部门、地方政府之间在“一带一路”政策方面的统筹规划与协调推进,二是加强沿线国家的投资贸易风险披露和预警,三是加强基础数据统计和发布工作,四是加强建设国际化服务体系。
再次,发挥商会协会的作用,完善民营企业海外投资服务组织,为民营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持续健康地提升国际化水平和质量提供支持也很重要,包括创新和加强工商联服务民营企业的能力、提升工商联系统的国际化服务可及性。具体可借鉴美国商会的国际化经验,目标是经过若干年建设,逐渐构建一个覆盖全球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海外分支机构网络,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的国际化服务能力。各行业协会要关注民营企业在境外劳资关系、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方面的问题,加强培训工作,辅导会员企业做好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