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和先进制造业倍增计划,强力推进产业项目攻坚行动,加快构建“4+4+6”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图为软件园二期。
金秋送爽,硕果盈枝。鹭岛大地,一幅新质生产力赋能的好“丰”景徐徐铺展。
位于海沧的厦门生物医药港接连获批三款国产新药,彰显医药研发的“厦门速度”;美图公司旗下智能体“RoboNeo”登顶中国、西班牙、越南等多个国家应用市场垂直榜单;海辰储能携“长时储能”中国方案扬帆出海,精准对接全球能源转型需求……
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厦门考察时指出,要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闯出新路。
一年来,厦门坚定不移沿着总书记指明的方向奋力拼搏、奋勇争先,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和先进制造业倍增计划,强力推进产业项目攻坚行动,加快构建“4+4+6”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在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开创新局面。
“两新”融合释放乘数效应,厦门以澎湃的“科创密度”不断迎来高光时刻:人均GDP达到发达国家的基准线水平;平均每天诞生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1.4家;90多项技术或产品处于全国、全球领先水平;2024年7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创历史之最。
科技创新成为“城市IP”,“厦门创造”的标签越发鲜亮。这座城市,在中国乃至全球科技版图重构中不断书写亮丽的创新答卷。
“融”出“厦门创造”新高度
90多项技术或产品处于全国、全球领先水平
创新奔涌,其势如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产业发展新优势。这一嘱托鼓舞厦门科技工作者奋发进取、奋力前行,这座城市的创新主体从科技参与者、贡献者向开拓者、引领者加速转变。
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牵手,越来越多的“技术空白”被填补。
一片薄膜,挺进全球产业链核心地带。厦门中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功能性BOPA薄膜“隐形冠军”,全球市场占有率超20%。今年,公司成功研发出行业首款“固态电池专用BOPA”,推动我国在新能源核心材料领域迈出关键一步。
一根钻头,“钻”出中国制造的精度。在厦门麦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直径仅0.009毫米(9微米)的钨钢钻头批量下线——细如发丝的十分之一,可应用于半导体、医疗器械等高端制造领域。这一突破,标志着我国在0.01毫米以下超微钻头这一“微观战场”实现技术自主可控。
一台仪器,化身逐梦深蓝的“慧眼”。由厦门斯坦道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厦门大学研制的“船载走航式海水营养盐自动分析仪”,于今年实现产业化,成为该领域首台进入商业应用的国产设备。
创新从不是偶然。每一次“天花板”的突破,背后是企业久久为功的坚守,也是一座城市坚持长期主义,在创新生态与产业布局上的厚积薄发。
近年来,厦门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全方位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系统布局,着力把城市发展动能转换到依靠科技创新上来,用科技创新“关键变量”催生发展“最大增量”。
“巨无霸”光彩夺目,“隐形冠军”层出不穷,“厦门创造”的高度持续刷新。厦门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735家、居全省首位,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13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8家。在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平板显示等产业的细分领域,厦门有90多项技术或产品处于全国、全球领先水平,部分产品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
“融”出产业发展新态势
新兴产业成驱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
将创新势能加快转化为产业动能,厚积产业“压舱石”,这是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命题。
一块屏,提供一扇观察厦门产业转型升级的窗口。
9月19日,天马微电子在厦门发布全新高端OLED技术品牌,一块厚度不足1毫米的6.7英寸OLED屏幕成为全场焦点。这便是以三大突破性技术重新定义高端显示标准的天马“天工屏”。厦门天马显示科技有限公司面板厂负责人李建兴说:“‘天工屏’的技术突破将带动材料、设备、检测等上下游厂商协同创新,推动整个产业链迈向高端。同时,依托‘天工屏’的产业化加速厦门本土显示领域专业人才的集聚与培养。”
一块屏“链”出千亿产业集群新动能。厦门抢抓先机,大力布局新型显示产业,已汇聚厦门天马、冠捷科技、友达光电、宸鸿科技、电气硝子、三安光电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形成覆盖OLED、Mini/Micro-LED等技术的完整产业链。从人手必备的智能手机到日益普及的车载显示终端,厦门“屏”实力不断点亮产业新“视界”。
“牢牢守住实体经济,巩固传统产业优势,大力推动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一年来,厦门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加快构建动能持续、梯次发展的“4+4+6”现代化产业体系。4个支柱产业、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6个未来产业,既“立”新兴产业根基,又“破”传统产业桎梏,不断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如今,厦门形成了产业特色明显、技术水平领先、品牌显示度高、富有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超50%。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等4大支柱产业集群规模超2.1万亿元,生物医药、新能源等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超5100亿元,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9.7%,新兴产业已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
全球触控屏模组最大研发基地、全球最大钨丝生产基地、全球一站式航空维修基地、国内最大的LED芯片和光源类高端产品制造出口基地、全国最大的中低压开关制造基地和锂电池制造基地之一……在全国、全球制造业版图中,厦门占据重要一席。
厦门大学邹至庄经济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燕武表示,深入分析厦门产业结构的变化,可以发现近年来厦门着力培育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呈现较快发展态势,正在对冲传统服务行业等下行带来的冲击。
“融”出创新驱动新生态
以科技创新为主引擎的发展动力机制加快形成
历经18年,100万次独立实验,千名科研人员接续奋斗……9月9日,由万泰生物与厦门大学联合研发的九价HPV疫苗馨可宁^?9,在海沧区启动全球首针接种活动。
该疫苗作为国产首款、全球第二款九价HPV疫苗,打破了国外产品长达十余年的市场垄断。“这是一个‘从0到1’的完整突破历程。”万泰生物总经理姜植铭感慨地说,科研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离不开政府部门、企业、高校等多方力量的支持与协作。
如果说科技创新是“从0到1”的突破,产业创新是“从10到100”的跃升,那么科技成果转化正是跨越“从1到10”的关键一跳。
“加快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加强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实施科技重大攻关行动,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和机制……”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如浩荡东风,指引厦门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打通实验室与市场之间的“最后一公里”。
跳出“舒适区”,挺进“深水区”。2025年,厦门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深化拓展科技创新引领工程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若干措施》,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研事业单位管理、科技型企业培育、多元化科技投入作为主攻方向,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中最为关键的因素。今年来厦门市新增高层次人才1047人、国际化人才2196人。厦门敢闯敢试,主动破题,于近期成立全省首个市委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加快形成“教育培养人才、人才引领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的良性循环。
放眼鹭岛,金融“活水”持续浇灌科创生态,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助推器。厦门升级“财政政策+金融工具”政策,系统运用“投、补、贷、保”等支持措施,完善科技和产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协同发力。
从“单打独斗”到“攥指成拳”,厦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和引领性科技攻关。
一个个创新实践和改革举措如星火燎原,连点成线、由线及面,助力营造更加完善的创新环境、更有吸引力的人才环境,以科技创新为主引擎的发展动力机制加快形成。
如今,厦门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9.5件,为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2.1倍和3.1倍;科学城Ⅰ号至Ⅲ号孵化器与近30家国家大学科技园建立合作,累计入驻项目超过160个,银城智谷等核心园区累计注册入驻企业和机构超过2500家;今年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6%。
一批高能级科创平台,正释放澎湃动能。嘉庚创新实验室组织实施储能、氢能和硅能等9大项目群80余项科技和产业化项目,自主孵化31家科技型企业;翔安创新实验室牵头研发出全球首支鼻咽癌早期诊断试剂盒和国内首个、全球第二款九价人乳头瘤病毒疫苗;鹭江创新实验室全面启动建设,为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夯实支撑……
站在“十四五”与“十五五”的历史交汇点,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厦门将开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新征程。厦门市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王达表示,厦门将持续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优化科技创新布局,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努力发展成为支撑服务国家区域重大战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厦门力量。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以产业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厦门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