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科技赋能发展 创新制胜未来

来源:闽南日报 发布日期:2024-11-18【字体: 正常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对科技创新发展进行了顶层谋划和系统部署,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路新战略。这次来福建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又作出“要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闯出新路”的重要指示。

科技赋能发展,创新制胜未来。漳州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牢牢把握时代大势、顺应发展趋势,近年来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需求和产业化为导向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着力培育和建设了一批高能级科创平台,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力助推漳州市9+5”产业体系、“三头六臂”支柱产业做大做强做优。今年前三季度,全市GDP增长6.3%,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50.8个百分点,今年来持续保持全省前列;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8.6%,高于全省1.7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二,为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城市提供强有力支撑。

智改数转网联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走进漳州立达信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处处彰显着“智造”的魅力。各个工作站机器人的机械臂快速而灵活地移动,进行自动点胶、上料、检测、打螺丝等作业工序;自主开发的数字化运营平台看板上实时显示着产线订单、生产进度以及产品质量等关键数据,帮助生产团队随时了解生产进度。

“智造”即智能制造,是制造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有效途径,对于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漳州天福茶业有限公司的智慧生产管理系统,是漳州首个采用5G数字化工厂改造的茶厂项目。项目创新运用5G技术,克服茶叶工艺复杂性,实现拼配单无纸化、标准化管理,让系统更精确地掌握各生产环节的数据。天福茶业相关负责人表示,预计每年可以节省人工成本120万元,并通过良品率的提升,预计节约毛茶材料成本约60万元。

近年来,漳州实施数字化转型提升工程,加快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步伐,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助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出台工业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七条措施”“人工智能”等政策,成立中国联通(福建)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漳州分院;部署完成二级节点基础平台,累计超2500家企业“上云上平台”;今年2月份,漳州成功入选国家“千兆城市”。截至202410月,已有2家获评省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平台,23家获评省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标杆企业,4个获评省级工业APP优秀解决方案,1家入选省级产业数字化服务商。培育省级以上智能制造优秀场景26家(国家级12家、省级14家),省级以上智能制造示范工厂7家(国家级2家、省级5家),2023年新入选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2家,实现该领域零的突破。

厚植科创土壤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出题人”“阅卷人”“答题人”,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关键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在漳州龙溪轴承集团董事长陈晋辉看来,科技创新是企业高质快速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作为全国首批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龙溪轴承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工业强基工程等重大项目67项,不仅为实现国产化替代与技术自主可控作出了突出贡献,也提升了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当前,龙溪轴承的关节轴承品种数与产销量全球第一,国内市场占有率超75%,国际市场占有率达15%,被工程机械巨头卡特彼勒评为全球四大最佳供应商之一。今年,龙溪轴承研制的航天领域用核心零件关节轴承,助力嫦娥六号实现人类首次月背采样返回。

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离不开创新平台的培育。近年来,漳州先后成立厦门大学古雷石化研究院、漳州市食品科学研究院、漳州市圆山中医药产业研究院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赋能企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企业技术中心,提升企业竞争力,截至目前,漳州市累计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7家。开展技术攻关及产业化推广,2022年以来,全市共入选福建省技术创新重点攻关及产业化项目10项。组织企业参加“质量标杆”活动,截至20249月,漳州市共有1家国家级质量标杆、7家省级质量标杆。举办中国·海峡“龙江杯”(漳州)工业设计创新大赛、“蓝光杯”钟表设计大赛等活动;培育成立工业设计中心59家,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41家,省级工业设计研究院1家,为企业创新提供舞台和支撑。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需要引导优质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25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41家、创新型中小企业469家,形成一股富有活力的创新力量。突出企业培育,出台《加快培育“独角兽”“未来独角兽”“瞪羚”和“准瞪羚”企业若干措施》,培育首批“独角兽”“未来独角兽”类企业46家。积极承办创新创业赛事,厚植企业创新土壤。今年9月,第九届“创客中国”福建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暨第七届“创响福建”大赛全省总决赛及颁奖活动在漳州举办,共吸引145个项目参加初赛,参赛数量和专精特新企业占比均居全省第一。此外,漳州市有4个项目入围国赛,数量居全省第一。

产业向“新”而行

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既是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的抓手,也是引领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如何铺就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之路?“高科技龙头企业是产业集群中的‘强磁场’,我们要强化高科技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建立产业协同体系,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生态,引领产业向‘新’而行。”市工信局有关负责同志表示,目前,漳州共培育2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6个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漳浦县(含古雷开发区)入选全省县域重点产业链10个试点县之一。

长泰区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集群今年获评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2023年总产值超200亿元。矽力杰公司是去年获评“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立达信的上游企业,主要生产智能灯具的芯片。“通过立达信自主开发的‘DOP数字化运营平台’,企业可实现从运营管理端到生产制造端的数据共享联动。下游企业可以看到我们的库存情况,我们也能看到他们的排产计划,科学安排生产,消除库存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矽力杰公司工作人员银景燕说。目前,该平台已实现60多家供应商系统互联,近20家供应商排产共享。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赢得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2023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6.5%,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15.1%,分别较2022年提升1个百分点、2个位次。20241-9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15.8%,增速8.2%,有望保持全省中上游水平。

118日,全国首个高风速海域海上光伏电站项目——三峡集团东山杏陈180兆瓦海上光伏电站项目在东山并网发电。该项目不仅可抵御每秒48米最大风速,还首创海上光伏海域“立体分层确权”创新模式,将光伏发电与渔业养殖相结合,实现“上可发电,下可养鱼”的海域立体综合开发利用。这一发展新模式,既挑战了海上光伏抗风的极限,也引领着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质生产力典型代表,低空经济正在成为城市竞争的焦点之一。822日,全省首批低空客货邮物流配送海岛航线在龙海区玉枕岛、浯屿岛正式运行。当天上午,一架无人机顺利将海鲜桶运送到玉枕渡口客货邮低空物流配送点,完成首次航行任务。据测算,此次任务全程用时3-5分钟,比传统车船运输时长缩短了80%左右。近期,漳州世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一款集群式无人机停机坪完成量产并成功投入市场,可实现多架无人机的同时起降,提供充电、图传、任务分配、气象等服务,备受好评。“我们将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创新服务模式,不断在产业发展中找到新的突破点,用科技赋能智慧城市体系建设。”公司CEO兼技术负责人王辉钦说。

新征程上,牢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继续做好“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我们一定能为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城市提供强有力支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