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速38.8%、全省第一! 泉州万亿产业航母向“新”进发

来源:泉州晚报 发布日期:2024-07-02【字体: 正常

从一双鞋、一件衣服、一张纸、一个水龙头起步,泉州民营企业在“晋江经验”指引下,逐步形成纺织服装、鞋业、石油化工、电子信息等九大千亿产业集群,工业企业超七万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超七千家。

在经济新常态下,泉州这艘万亿经济航母行至新征程的起点。如何回答传承弘扬、创新发展“晋江经验”,厚植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沃土的时代命题?泉州以“新质生产力”落笔,解“产业高质量发展”之题。

2021年9月,泉州“抓创新促应用”专项行动、“绿色数字技改”专项行动“拔锚启航”。2023年6月,“抓工业设计促产业提升”专项行动按下“启动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既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今年以来,泉州以科技创新、绿色数字技改、工业设计三股“源动能”点燃新质生产力强劲“引擎”,泉州产业航母劈波斩浪、破浪前行,朝着新型工业化航向进发。

数据显示,2022年,泉州市全社会R&D投入(研发投入)达200.2亿元,比上年增长23.1%,研发投入强度为1.65%,比上年提升0.21个百分点,在全省排名提升2个位次。2023年,全市有1220家企业获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净增722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达3084家;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同比增长30.57%,增速居全省第一。今年1—5月,全市工业投资增速达21.4%,其中,技改投资增速达到38.8%,位居全省第一。

育生态科创驱动打造产业跃升金钥匙

作为深耕TFT-LCD/OLED等新型显示及半导体行业、新能源材料等配套湿电子化学品的研发与生产企业,福建省佑达环保材料有限公司研发出的高浓度显影液和碱性基板清洗剂,打破了从日本、法国、德国、韩国等国进口的局面,实现国产“零的突破”。

在福建赛孔雀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展厅内,色彩斑斓的数码印花产品令人眼前一亮。数码印花超强渗透墨水是隐藏在这些展品背后的秘密武器。这个具有发明专利的新材料可渗入面料纤维内部进行转印印花,即使拉伸、刮擦面料也不会露出白底色。

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是第一要义。企业对创新的认同与执着,源于一座城市肥沃的创新土壤。两年多来,泉州紧随“抓创新促应用”专项行动,以加快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为主线,推进研发投入、高新企业、高端研发平台、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等“四个倍增”计划,全力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去年,泉州举办首届创新大会,“1+3+N”支持创新政策体系正式发布,聚焦政策供给、精准服务、改革创新,有效破解创新主体培育、科创平台提质、人才使用等体制、机制藩篱。

“大院大所”夯实科技创新“底座”。2023年以来,泉州市新增引进泉州海洋生物产业研究院、香港理工大学晋江技术创新研究院等8家“大院大所”。截至目前,泉州累计引进“大院大所”28家,涵盖特种机器人、集成电路及人工智能、测控与感知技术、绿色低碳、微电子、新材料等众多科技创新领域。泉州市首次授牌35家异地孵化基地、联合创新中心、科创工作站和企业异地研发机构,推动签约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和科技金融投资项目99项、总金额525.15亿元。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同频共振。通过“院所+科技企业”孵化、多方共建创新联合体、建设科技成果中试验证平台等关键措施,泉州市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中助力产业迭代跃升。截至目前,“大院大所”承担科研项目881项,累计服务企业12705家次,解决技术难题1773项,合作研发及成果转化1296项。

福耐丝(泉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为清源创新实验室孵化并持股的科技型企业,其“结构改性聚苯硫醚纤维中试关键技术研发”中试及产业化项目,成功突破国外技术封锁,目前企业已建成国内第一条40吨级生产线。佑达环保则与清源创新实验室建立室企合作平台,成立清源创新实验室—佑达环保高端湿电子化学品联合研发中心。福建(泉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研发的速度与力量反馈系统在舒华体育股份有限公司转化落地,该系统为运动员及教练提供准确客观的运动量化数据等,大大提升了企业产品的附加值。

人才是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泉州市深化推进人才“港湾计划”、落深落细“涌泉”行动,健全科技人才引育用体系,组建全省首个人才创新共享联盟,推动科技人才抱团创新。实施“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创新项目”精准引才模式,累计引进64个高层次人才团队,资助计划经费9000万元,带来新增经济效益达8亿元,产生专利达600项,培养人才280人,引进各类人才260人,研发新产品40项、新工艺28项。

抓路径“智转数改”开辟创新新赛道

今年5月,从工信部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2024年度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名单出炉,泉州成为全国首批20个试点城市之一,也是全省唯一入选的地级市(计划单列市除外)。

两年多来,在“绿色数字技改”专项行动引领下,泉州以推动企业技术改造为路径,加快产业绿色化、智能化转型,通过“点线面”协同推进,打造一批引领性、示范性、复制性强的试点项目,带动一批生产设备更新升级,铺就激活新质生产力跃升路径。2021年以来,泉州市技改投资年均增速18.6%。为有力支撑企业技改,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技改贷”配套贴息政策,设立150亿元技术创新基金支持企业技改。

响应“双碳”战略,绿色技改已成为产业节能降碳的重要驱动力。节能诊断、技术推介、示范引领……泉州市全力支持企业深挖节能潜力,推动产业降本增效。去年,泉州市实施市级以上节能项目91个,其中中国化学天辰公司石化化工精馏节能提效技术装备项目列入工信部节能技术装备重点项目;37个节能技改项目入选省级工业重点节能改造项目,项目数量持续保持全省第一。

绿色循环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意。锅炉余热回收纺丝空调加热系统改造、涂层烘箱尾气回收、回用水降温技改等多项节能技改在福建省百川资源再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落地见效,企业所有产品原材料均来源于废旧PET(热塑性聚酯)瓶片及废旧纺织品,实现了100%可回收利用原材料。福建浔兴拉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PET造粒生产车间,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拉链、废布带、废拉链牙回收造粒,实现了废料的循环利用。该车间每年可实现1500吨PET废品的再生循环利用,利用率达91%。截至目前,泉州市培育国家级绿色制造项目77个、省级绿色制造项目108个,项目数居全省前列。

“智转数改”解锁发展新密码。走进科牧智能马桶黑灯工厂,透过玻璃,依稀看到机械手忙碌地放件、取件。机台上短暂亮起的灯光是可视化检测设备在工作。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屏幕上,实时显示订单进度、设备运行状态等信息。接入5G网络的AGV小车(自动导引小车)满载货品灵活穿梭。铁拓机械生产车间已基本实现数字化覆盖,通过为每个零部件赋码,每件物料都具备了数字属性,拥有了独一无二的“身份证”,让每件产品都有迹可循。

两年多来,泉州市持续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企业上云上平台,为产业数字化转型打下根基。同时,整合产业链供应链资源,向行业上下游企业开放数字化服务,助推企业降本增效和产业链上下游高效协同。截至目前,累计培育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4个。为破解中小企业“不敢转”“不愿转”“不会转”困境,泉州市从纺织鞋服、机械装备、水暖厨卫等行业着手,打造一批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通过经验分享帮助企业解决行业共性痛点,借助信息化手段帮助企业降本增效。截至目前,累计培育省级融合发展标杆企业53家,产业数字化标杆数全省第一。

如今,全市已有5400多家规上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占规上企业78%,数字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90.2%、关键工序数控化率71.5%。

促蝶变工业设计释放发展强动能

工业设计是创新链的起点、价值链的源头。随着制造复杂程度逐步提升、产业分工日益细化,工业设计在促进产业焕新蝶变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正成为沟通艺术和技术、协调人文和工程、连接需求和生产的重要桥梁。

泉州工业设计专项行动启动以来,聚焦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智能、新模式的研发与应用转化,我市通过强基础、育平台、筑链条、抓赛事、优生态,推动工业设计由传统外观造型设计向功能、结构、材料集成应用的现代工业设计转变。

以特色赛事为媒,激发创新活力,强化人才汇聚。截至目前,我市培育了“海峡杯”工业设计(晋江)大赛、“刺桐杯”国际设计大赛、海峡两岸“海丝杯”工业设计大赛等综合性赛事,以及“何朝宗杯”、“伞都杯”、“我的最美校服”、“家居+石雕”、泳装等行业性工业设计大赛。每年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设计青年通过设计平台和赛事活动与泉州企业交流、互动与合作。其中,“海峡杯”工业设计大赛先后促成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8个境外设计团队来泉创业或就业,大赛优秀设计作品转化率达20%以上,部分单品销售额超千万元。“何朝宗杯”陶瓷设计大赛共征集2.7万件设计作品,落地转化1000多项设计项目,落地转化率达28%,被誉为陶瓷界的“奥斯卡”。

强化智力支撑,构建工业设计生态圈。位于德化的国家陶瓷行业工业设计研究院是全国陶瓷行业唯一的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研究院聚焦基础研究及创新能力、孵化转化生态体系、创新资源聚集3大支撑体系,围绕基础研究、技术支撑、成果转化、咨询服务、合作交流、人才培养6大业务主线,致力打造工业设计、人工智能、新材料、工业互联网、全球网络5大核心竞争力,助力形成中国陶瓷新时代的核心竞争力。去年,泉州市智能机器人工业设计研究院、福建省制鞋工业设计研究院、福建省安溪藤铁家居工业设计研究院等3家研究院成功列入省级工业设计研究院培育对象。

搭建平台“网罗”全球工业设计资源。矮凳网(全国工业设计赛事发布平台)、工艺资源网(全国家居用品设计资源服务平台)、六合云创、海峡设计网(“海峡杯”工业设计大赛官网)、比邻3D打印等众多设计平台鳞次栉比。由中国皮革和制鞋研究院发起设计的“鞋纺云”,整合集聚了境内外1600余家鞋业及配套企业,鞋业科研、设计机构,线上发布技术成果324项,行业资讯信息2400余条,鞋款、服饰、箱包设计素材4000余款,有力支撑制鞋产业转型升级。

去年,泉州市新增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3家、市级工业设计中心10家。截至目前,泉州市累计培育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10家、省级28家、市级72家。去年,安踏工业设计中心获评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该中心设计的2022北京冬奥钢架雪车鞋获“2022年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铜奖,实现该奖项全省“零的突破”。

平均每年近亿元技改投入

一根丝织出创新图谱

走进福建省晋江市华宇织造有限公司的展厅,“绚烂”是众多展品汇聚而成的关键词。颜色清新的鞋面裁片浮着细细的起伏“波纹”;花色繁复的箱包面料让人视觉充盈;纯白色的床垫被赋予回弹、透气、易清洗等特性……

“工业设计不仅仅是外观设计,更多是产品背后的结构及工艺变革。这些年,华宇织造平均每年技改投入近1亿元,用于设备购置与技术创新研发。去年,公司又投入了1亿元资金用于工艺升级。”华宇织造执行总裁苏成喻告诉记者,新购置的设备不仅提升了产能,还为工艺升级奠定基础,为产品创新提供了更多可能。

苏成喻说,比如,如何让经编间隔织物更具备立体、舒适、抗撕裂、耐“疲劳”等功能?他们通过织线的连接工艺完成了间隔丝的衬入,同时前后贾卡梳栉相互配合,不仅让面料开孔透气,从网眼中显示阳离子颜色,还可以通过不同区域编织不同的组织,实现凹凸立体效果。“这种创新的工艺方法为面料的凹凸效果和三层网结构提供了技术支撑。”

苏成喻透露,产业数字化让产品创新提质增效,这些年来,自动化、数字化改造为企业减少运行成本超900万元,产品研制周期缩短20%,设备开机率增加5%,产品不良率降低40%以上,能源利用率提升15%以上。“接下来,公司将在智能AGV运输小车与自动输送带的基础上,优化仓储物流自动化、智能化程度。”

携手“大院大所”

AI为制造装上火眼金睛

作为一家集室内外装饰设计、石材加工、工程应用及进出口贸易于一体的大型石材企业,福建锐丰源实业有限公司在生产制造中面临着人力成本高、效率低、产品检验依赖检验者经验、车间粉尘大、生产浪费等难题。

企业向“绿”、向“智”转型升级迫在眉睫。2022年10月底,该企业“牵手”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启动“5G+视觉检测智能示范线”项目,推动石材检测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提高石材生产效率。研究所组建了一支近十个人的研发团队,分别负责硬件设备的选型、采购、安装、调试,以及数据采集和软件设计实现。

项目研发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一年后,项目顺利完成。项目借力AI技术,形成石材扫描、排版、切割等全链路数字化智慧决策,图像还原率>99%,尺寸识别精度0.5mm;石材排版检测区域从占地5800平方米缩减为1500平方米;人工从27人降为6人左右,由此石材加工制造迎来了华丽的蜕变。目前,该项目已进入试运行阶段。

如今,与在地“大院大所”互动合作,已成为泉州企业科技创新的新风尚。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自落户泉州以来,累计签约合作企业400余家,推出一大批高技术成果并实现工程化应用。

走“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创新项目”精准引才路径

引入外脑令创新质变

风油精、清凉油、沐浴露、香皂等产品已成为必需品,融入人们日常生活当中。这些产品的产业链条上,中药提取物是其中的关键一环,是组成这些日用品的功能性成分之一。

福建中益制药有限公司是一家聚焦中药提取物赛道的企业。该企业董事长邱远望告诉记者,以创新的姿态追随市场变化,持续满足客户需求,是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塑造可持续发展新优势的着力点。“从原材料中提取所需成分是一项技术活,需要创新加持。”

不过,如何破解企业自有研发人员不足和科研门槛高的困境?邱远望选择了“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创新项目”精准引才的路径。“比如,风油精、口洁喷雾剂等日用品都含有桉油成分。此前,桉油提取面临着得油率低、纯度不高、成本高等难题。”邱远望告诉记者,2022年1月,他们与福师大福清分校达成合作,两名教授组建起了近十人的研发团队启动“香樟高效提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项目。

项目启动后,在实验室阶段很快取得了技术突破。但是,如何将实验成果转化落地并形成产业化,仍是不小的挑战。“与实验室不同,大生产环境要复杂得多,原料来源、工艺参数都需要摸索。”邱远望坦言,重现性、产品质量符合药典要求、可操作性等是必须突破的工艺难点。令人欣喜的是,2023年6月,该创新项目顺利结题了。桉油销售为中益制药带来了1000万元左右的销售额,占公司销售额的10%。

这些年来,中益制药与高校院所开展了近60项课题研究,借力“外脑”实现了企业的质变升级。邱远望说,去年公司销售额达1亿元,今年有望升至1.5亿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