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民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接受度不断提高,用人民币跨境结算也越来越受到沿线国家和企业的青睐。
今年上半年,新疆、陕西、甘肃等多地人民币跨境结算创新高,各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双边货币合作不断深化,跨境结算和清算渠道更加多元和通畅,不仅提升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也推动了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助多国防范金融风险
自“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人民币在沿线国家的接受度不断提高,截至目前,中国已与三十多个国家及地区建立人民币直接交易,其中就包括“一带一路”沿线的11个国家和地区。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新疆跨境人民币结算量为220.9亿元,同比增长30.7%,结算量稳居西北五省区第一,创同期历史新高;参与跨境人民币业务的企业数量比年初增长113家,支持“一带一路”建设和实体经济作用日益凸显;截至6月末,新疆已与41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生人民币跨境收付,累计金额254亿元,覆盖国家数量占沿线国家总数的64%。
同处西北地区的甘肃省跨境人民币业务也在快速发展。上半年,全省跨境人民币实际收付总额110.61亿元,同比增长21.57%。其中,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跨境人民币结算量为50.76亿元,占全省总量的45.89%。
作为“一带一路”重要支点城市的西南门户重庆,截至去年年末,已与“一带一路”沿线76个国家发生了跨境人民币实际收付业务,累计实现结算量1893.9亿元,年均增速达到52%。
业内分析师黄志龙告诉国际商报记者,“一带一路”沿线不少国家产业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差。在国际金融市场风雨飘摇之际,为防范金融风险,中国加强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金融监管合作,签署了多项金融监管合作备忘录,通过为沿线国家提供人民币等货币公共产品,助力这些国家抵御金融风险。
“跨境贸易和投资更广泛地使用人民币结算,有利于降低区域内企业的汇率波动风险,降低区域内贸易和投资的交易成本。”黄志龙说。
此外,人民币还与“一带一路”沿线多国货币实现了挂牌交易,包括新加坡元、马来西亚林吉特、俄罗斯卢布、韩国韩元等,可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进行直接交易,为发展离岸人民币衍生品创造了条件。通过货币互换机制向离岸市场和沿线国家提供人民币流动性支持,为沿线国家使用人民币提供了便利和保障。
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人民币自2016年10月1日正式加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后,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货币,加之“一带一路”资金融通的推进,一个增强金融稳定的网络正在成形,并将帮助多国抵御金融风险,护航经济的平稳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刘英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建议,“一带一路”框架下应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首先,在贸易结算层面更多使用人民币;其次,在跨境投资以及金融市场投资层面更多使用人民币;最后,人民币应力争成为更多国家的官方储备货币。
黄志龙则建议拓展“一带一路”的人民币离岸业务,由东向西逐步梯次推进。重点发展中国香港、新加坡、伦敦人民币离岸业务中心,同时在南亚、中亚、中东选择该区域内具有影响力的城市,设立中资或中外合资金融企业和各种基金,推动建设人民币离岸业务网络。
此外,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戴相龙强调,在实际使用中还须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可兑换,一方面要修改法规,另一方面还要监管法规的执行,包括对外汇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和有关银行工作者的监督执行。此外,中国应加强与有关国家中央银行的沟通协作,不断扩大人民币和有关国家的货币自由兑换范围,增加货币交易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