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一场)在福建省新闻发布厅召开。会上介绍了“十四五”期间福建省科技创新发展的总体情况。
记者从会上获悉,《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5》显示,“十四五”以来我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保持在全国第14位,其中科技活动(创新)人力投入、高新技术产业效益等指标居全国前列。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88%以上,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1个百分点。2024年度全社会研发投入超1250亿元、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1.5万家、技术合同登记额超380亿元、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超千项、获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和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4项。
这5年,我省全面推动建设福州等4个国家级创新型城市和晋江、福清等6个国家级创新型县(市)。福州、厦门等5市列入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入选2024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百强,区域创新体系各具特色。
我省还持续深化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自创区聚集全省约82%的高新技术企业、73%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和69%的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我省建立国家高新区全国排名晋位奖励和自创区高新区协同创新机制;新增厦门海洋、柘荣2个省级高新区;全省7个国家高新区年营业收入突破万亿元大关;厦门、福州高新区在2024年度国家高新区排位第14名和第33名;福厦泉3个科学城入选科技城百强榜。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20年至2025年,年均增长24%。全省培育37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54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着力打造高质量创新型企业矩阵。
“十四五”以来,我省新增获批国家杰青项目42项,国家优青项目63项。2021—2023年度全省评出省科学技术奖605项。2023年我省获国家科技奖13项,数量创历史新高。
“十四五”以来,我省累计选认省级个人科技特派员达12099人次,团队科特派4006个,法人科特派172个。
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扮演着开拓者和生力军的角色,是驱动技术突破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我省专门出台支持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政策措施,进一步强化民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着力破解创新难题,激发创新活力。
在夯实民营企业研发投入主体地位方面,通过设立三期280亿元规模的专精特新企业贷款、推行“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等,激励民营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
夯实民营企业科研组织主体地位。完善“产业界出题、科技界答题”科研攻关机制,“十四五”以来,全省应用开发类的省级科技项目70%以上由民营企业牵头或参与承担。
我省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把培育、发展、提升科技创新平台作为补齐科技短板、打造高水平创新型省份的重要抓手。
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径。“十四五”以来,我省聚焦科技成果“不敢转、不愿转、不会转”等难点堵点,在完善技术转移激励机制、优化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上持续发力,加速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十四五”以来,我省从需求侧发力,加强政策联动、部门协同,推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服务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和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