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以科技创新丈量发展高度

来源:福建日报 发布日期:2025-10-20【字体: 正常

时间镌刻奋进的历程。

今日的福建,大地流金,硕果盈枝:地区生产总值预计今年将超过6万亿元,从2020年起接连跨越两个万亿元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10.53万元增长至2024年的13.79万元,居全国第四位……

五年来,福建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努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

创新之火“燎原八闽”

“十四五”期间,福建把创新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创新之火“燎原八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全球最大26兆瓦级海上风电机组成功下线,全国率先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8英寸碳化硅外延技术并量产,国内首款国产九价宫颈癌疫苗成功上市……一个个“全球最大”“全国率先”“国内首款”彰显了福建的创新突破,见证着“加快建设科技强省”的坚实步伐。

创新“第一动力”越来越有力,源于持续涌现的高能级创新平台。

嘉庚创新实验室聚焦氢能全链条,一年半研发首台1000标方电堆,还在全球450个项目中斩获国际金奖。作为福建引进落地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基地,东福研究院推动海上风电、波浪能、氢能、防腐材料等先进新能源技术产业化。

“新”势能持续澎湃的背后,是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福建出台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发展20条措施;布局建设的省创新实验室,对标国家重大科创基地标准;实验室探索科技任务悬赏、“编制池”等方式,用新型举国体制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数据有力说话:“十四五”期间,重组入列全国重点实验室13家,省创新实验室由4家增至8家,已集聚高水平科研人员2000多人,转化成果260多项。

创新“第一动力”越来越有力,还源于持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星云股份在锂电池检测领域实现技术突破,成为产业链关键一环;厦门弘信电子通过持续研发,在柔性电子等细分领域不断延伸产业链,部分产品达到市场最前沿……更多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加速奔跑,创新福建的根基愈发坚实。

让企业长成林、让创新如潮涌,福建出台关于推动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促进民营企业科技创新32项工作清单,推行“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依托“金服云”平台建设首个专属融资需求库,推动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科研实施和成果转化的主体。

“十四五”期间,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由63家增至94家,增长49.2%,年增长数量连续4年保持全国领先。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均实现倍增。

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关键在于科技精准对接产业需求。福建聚焦产业“卡脖子”难题,打造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技术、材料、产品,光刻胶、电子特气、宫颈癌疫苗、高纯金属靶材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打破国外垄断。

往高处攀登、向难处攻坚,天马微电子是民营高科技企业崛起的一个生动案例。集护眼、通透、高刷新率于一体的天马“天工屏”,“全球最窄四等边设计”的手机屏幕……今年,天马频频站上技术“C位”。解码该企业成长路上的创新基因,打造上下游“创新共同体”、共建政产学研“创新闭环”、吸引高端人才集聚,是形成企业创新优势和发展胜势的关键。

不断攀升的数据,是福建创新生态“量质齐升”的最好证明: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9.6件,比“十三五”末增长129%。2024年福建省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数首次突破千项。

产业基础“根深叶茂”

科学把握“稳”与“进”、“立”与“破”的辩证关系,“十四五”期间,福建牢牢守住实体经济,巩固传统产业优势,大力推动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产业基础“根深叶茂”。(下转第三版)(上接第一版)

一间研发鞋服的实验室,三维运动捕捉系统、脚型扫描仪、足底压力测试仪等高科技设备一应俱全,研发人员持续开展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医学等应用研究……在福建,越来越多的纺织鞋服产业建立创新实验室,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高新技术密集型产业。

传统产业体量大,既是长期竞争优势之所在,也是培育和接续新产业的基础。五年来,福建全面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把“智改数转网联”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一招,奏响绿色发展协奏曲,让“老树发新芽”“老厂焕新颜”。

因时顺势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施福建省加快推进数字化全面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总体方案、数字化全面赋能工业制造“九大行动”,开展“千员万企”数字化诊断服务,推动企业转型、向“智”、数融。

“局部性优化”转向“系统性重构”,当前,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的企业占比超七成,居全国第二位;福州、厦门、漳州、泉州、龙岩5市入选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2021年以来,培育21个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12家卓越级智能工厂、354家省级数字化标杆企业。

以更高的“含绿量”激发经济发展“含金量”,实施关于加快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行动方案、关于推动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的若干措施等,绿色转型成效斐然:国家级绿色工厂300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37家、绿色工业园区12个。

新旧动能转换,既要推动传统产业“稳得住”,又要推动新兴产业“立得住”。

五年来,紧盯科技前沿、产业“风口”,福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

纲举目张,形成合力。以“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规划为依托,福建着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与新医药、节能环保、海洋高新等七大新兴产业。出台福建省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相继印发生物医药、锂电新能源新材料、氢能等领域的专项政策和发展规划。

透过每年常态化举办的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世界航海装备大会等盛会,可见新兴支柱产业聚能起势——

无人驾驶助力矿山数智升级、山林间无人机自动巡护、空地一体低空血液配送……从地面到空中,福建的全空间无人体系产业逐渐形成;从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到AI机器人再到AI应用场景,福建人工智能产业已在基础层、模型层、应用层等人工智能产业链关键环节形成发展基础,在福州、厦门、泉州等地形成集聚发展态势。

昂扬向上的“新质”曲线,勾勒出传统产业破茧、新兴产业成势的图景。数字经济规模从2.01万亿元跃升至3.2万亿元,年均增长超12%,稳居全国第一梯队。

集群发展“链上聚能”

宁德生产的储能电池全球市场占有率超40%,连续四年位居全球第一。以宁德时代为龙头,引进带动卓高新材料、思客琦等近百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落地,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产业格局。

聚焦新能源汽车、电动船舶、动力电池等核心领域,福建推动高端装备产业“电动引领”走前头:率先在全国启动“电动福建”建设,出台全国首个“光储充检”一体化建设指南;率先形成电动船舶全产业链,电动船舶国内市场占有率达40%以上。

这是福建五年来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一个生动缩影。在规模增长的同时,福建的产业结构由“轻”向“重”,产业链条由“短”变“长”,产业规模由“小”做“大”。

五年来,福建以链群协同思维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率先在全国谋划推进县域重点产业链建设,发布了全国首份县域重点产业链发展白皮书,认真研究、梳理确定县域重点产业链164条,部署创新链、聚集人才链、打通资金链,推动上下游纵向“线”的贯通,打通地理空间横向“面”的协作。

工业园区提质升级拓空间。出台两轮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指导意见,协同推进载体建设和招商引资,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全省园区承载力有效提升。千亿园区从2020年的2个增加至7个。

不少园区已实现“上下楼就是上下游,左右邻就是产业链,产业园就是生态圈”。如,福州高新区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形成以数字经济为核心,光电、生物医药产业为支柱,现代服务业为支撑,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121X”产业格局。

“科技+资本”闭环激励着无数奇思妙想:打造总规模1300亿元、覆盖全省科技型企业不同阶段融资需求的政府引导基金矩阵;设立规模20亿元的省专精特新基金,重点投资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

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先进集群抱团发展聚合力,不断迈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全省现有超千亿产业集群20个,宁德市动力电池、泉州现代体育产品2个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16个国家级、60个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五年来,在总体平稳的运行态势背后,福建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动力结构优化的脉络清晰:产业结构从2020年的6.2∶46.3∶47.5调整为2024年的5.7∶42.8∶51.5,实现了一产稳、二产优、三产进,产业协同发展和优化升级态势更加明显。

追寻梦想的征途,一程接着一程。放眼“十五五”,福建将沿着高质量发展轨道,向“高”而攀、向“新”而行,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在新征程上勇挑大梁,再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