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蓄势高飞 “低空+”加速上新

来源:厦门日报 发布日期:2025-09-28【字体: 正常

低空经济是指以民用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这是目前被采用最多的低空经济概念。通俗来讲,低空经济包含“低空”和“经济”两个部分,“低空”通常指距地面垂直距离1000米以下的空域范围;“经济”部分,是指空域与土地、海洋一样,都是重要资源,由国家新开放的低空空域资源,通过应用场景转化为经济资源的新增经济价值。

  低空飞行活动一般指1000米以下的飞行活动,包括:120米以下的消费级无人机飞行,如低空拍摄、休闲娱乐等;300米以下的行业应用无人机飞行,如低空物流、安全巡查等;在300米—1000米的空域,有行业级飞行器飞行,如城际通勤、侦察与指挥等,以及直升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以下简称eVTOL)的载人飞行活动等。

  低空经济产业链上游包括飞行器设计、研发,关键原材料制造,飞控系统、任务载荷和远程系统等飞行器组件制造,中游是飞行器整机制造和低空飞行服务,下游则是低空应用场景,即低空飞行在应急救援、城市服务、低空文旅等行业的应用。

  发展主题

  从“飞起来”到“飞得好”

  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之一。国家支持低空经济发展,2024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2024年7月,“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写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2025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深海科技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

  地方政府积极布局低空经济发展。根据相关机构统计,到2024年12月,全国已有21个省级行政单位发布“低空经济”相关的行动方案或政策措施,有三百余市区县发布与低空经济相关的政策或行动计划,低空赛道空前拥挤,低空经济成为2024年最热的经济概念。

  针对频发的“黑飞”、无证驾驶和设备“带病上岗”等安全事故,以及适当降低2024年低空经济过火势头,今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强调“无安全,不低空”的底线,提出“先载货后载人、先隔离后融合、先远郊后城区”的18字原则,为低空经济安全健康发展立下规矩。

  从2024年到2025年,从“飞起来”到“飞得好”,低空经济的发展主题悄然转变,以期达到符合“低空经济安全健康发展”要求。空域方面,将全面落实“管得住才能放得开”空域安全管理要求;基础设施和应用场景建设方面,将全面落实有多少真实的应用场景才匹配建设多少基础设施;低空产业发展方面,将全面落实有多大市场需求才匹配建设多大生产产能。

  低空经济

  多元应用场景释放无限潜力

  低空经济主要包括四大板块。

  第一板块是低空基础设施,包括无人机起降设施,新能源基础设施,低空网络和数据设施,低空飞行监管系统,通航机场设施和设备等,是实现低空立体交通模式的基石,被称为低空新基建,是融合性产业生态载体。

  第二板块是低空飞行器制造,包括动力系统、结构材料、关键系统及零部件;轻型、小型飞机,直升机,氢能/氢能混动飞行器,eVTOL等飞行器制造,提供低空飞行工具,是先进制造业代表。

  第三板块是低空飞行保障,包括航线规划,飞行计划,情报、气象等空中保障服务;地面保障服务;检验检测服务;适航审定服务等,提供低空飞行服务,是高端服务业形态。

  第四板块是低空运营服务,包括低空应用场景运营,如城市应用、低空文旅、应急救援等“低空+”的场景运营;低空飞行服务,如飞行器适航检测、飞手培训、基础设施维护、飞行器维修,以及低空金融、租赁、保险等低空延伸服务。“低空+”赋能各行各业,创造低空增值效果。

  场景是激发低空经济产业活力的核心引擎。“低空+”主要场景包括:城市空中交通、物流配送、工业与农业应用、城市公共服务与文旅消费、科研与新兴领域等。城市空中交通应用场景包括:短途客运与通勤,实现城市空中出租车、跨城通勤航班;紧急救援与医疗运输,实现危重患者转运或灾区物资投送。物流配送应用场景包括:城市“最后一公里”外卖、快递的末端运输配送;灾区物资快速投送;跨江、跨岛无人机物流配送等。工业与农业应用场景包括:电力、油气管道、桥梁的无人机巡检等;无人机精准施肥施药、农作物生长监测等;森林防火监测、林业与环保生态巡查等。城市公共服务与文旅消费应用场景包括:无人机安防巡逻、重点区域、灾情调查、应急通信中继等;城市观光与空中游览、景区空中游览、无人机灯光秀等。科研与新兴领域应用场景包括:高精度气象数据采集、气候资源评估等地理测绘与气象探测场景;飞行培训与科技竞赛等科学实验与教育训练场景;氢能源无人机、太阳能动力微型无人机研发等研发场景。

  厦门探索

  构建低空经济产业链

  一个城市如何发展低空经济?厦门又可以有哪些探索?主要要抓住以下要点:

  一是提出低空经济产业链发展目标。结合城市禀赋和产业特点,因地制宜,提出低空经济产业链发展目标。以厦门市为例,应立足海岛型城市禀赋,以“4+4+6”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基础,避开空域短板,发展低空制造,构建低空飞行器整机制造、低空动力材料、低空结构材料等低空经济产业链。

  二是稳步拓展应用场景。围绕城市特点和自然禀赋,探索建设海岛型特色低空应用场景。深化公共服务领域应用示范,推进城市交通立体化发展。

  三是统筹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物理设施、信息互联、航路规划与综合服务四大维度,构建低空物理设施网、智联网、航路网和服务网,支撑低空经济的安全化、智能化和商业化发展。

  四是构建低空安全体系。依照“先载货后载人、先隔离后融合、先远郊后城区”18字原则,完善空域管理、飞行器全生命周期质量管控、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人员安全管理与培训等低空安全体系建设。

  此外,还要强化科技创新、健全金融机制和各项保障措施。

  (厦门市老科协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