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尔科技、晶旭半导体分别获得首届、第二届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最高奖项优胜奖;易控智驾获第十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优秀奖;紫金铜业、龙净环保、龙麟环境先后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近年来,龙岩市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发展思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传统产业发展需求和新兴产业发展机遇,持续增强高质量创新资源供给、加大高层次科技人才引培、建设高水平创新服务体系,有力地推动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科技支撑。
高新筑基
打造科技创新“新高地”
“龙岩科技创新成果丰硕,许多成果已运用到了生产实践,今后将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加强合作,推动更多合作项目落地转化。”日前,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刘润一行考察龙岩市科技创新成果时给予充分肯定。
为全面提升实体经济创新活力,龙岩市全力做好创新平台建设、创新主体培育、科技金融融合三篇文章。全市不断汇集政策、资金、技术等创新资源,已建成各类“国字号”“省字号”及市级创新平台百余家,还不断引导企业与市外高等院校共建研发平台,引进广州安捷生物医学技术研究院等新兴领域创新平台,组建龙岩市有色金属、机械装备与专用汽车、新材料新能源、环保科技等4个开放共享的产业研究院,认定市级研发机构8家。同时加快构建“科技型中心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制定出台《关于做大做强新材料新能源产业若干措施》政策,支持新材料新能源企业发展。截至目前,全市已培育高新技术企业529家,备案登记科技型中小企业320家,遴选入库新材料新能源企业46家。
智力支撑
奏响产才融合“交响曲”
昨日,在龙净环保厦门研发中心,院士团队研发的环保新技术正引领环保行业发生大变革......这得益于龙岩市推出的“人才飞地”科技创新发展模式。
近年来,龙岩市持续建设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强化“全产业”智力支撑,奏响了一曲产才融合助力“全产业”发展的“交响曲”。全市围绕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加大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引培力度,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等59名专家学者组成产业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制定出台《龙岩市科技创新“人才飞地”遴选管理办法(试行)》等政策,认定首批科技创新“人才飞地”21个,引导更多市外人才服务龙岩市产业发展。全市还着力提升龙岩市科技人才创新能力、充分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培育出省“创新之星”“创业之星”7人,认定市级科技创新创业人才19人、DEF科技类人才8人。同时,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选认2025—2026年省级科技特派员260人、团队科技特派员59个、法人科技特派员3个,打造科技特派员示范工作站43个、协同创新项目25项、示范项目30个,还首次以“揭榜挂帅”的形式选认科技特派团3个,帮助企业解决了肉禽、中草药等产业技术难题,推动了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创新,有效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政策助力
培育创新发展“新动能”
在龙岩市机械装备与专用汽车产业研究院,智能装备的运转声与市内外科研人员技术革新的讨论声不绝于耳。这是龙岩市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服务网”、点燃技术创新“强引擎”、构建科技合作“新格局”的一个小缩影。
为有效解决企业技术难题、降低创新成本,龙岩市制定出台了《龙岩市加强科技创新推动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30)》《龙岩市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十八条措施》等创新政策,为科技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创新服务体系,截至目前,四大产业研究院共征集行业技术需求近100项、开展技术服务推广达570项。
此外,全市企业全力突破产业技术瓶颈,承担了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立项4项、省“揭榜挂帅”重大专项立项2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07项,获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16项,入选科技部颠覆性技术备选库项目1项。
产业需求为舵,科技创新为帆,正是这强劲引擎驱动着龙岩市实体经济向着更高质量发展。
记者手记
从艰苦奋斗的革命老区,到全省山区地市中首个创新型城市;从深耕传统产业,到布局科技新兴产业;从“闭门造车”到校地合作的“融湾入海”,龙岩革命老区科技创新发展实践表明,科技创新不是发达地区的专利,老区山区在科技创新浪潮中同样大有可为、大有作为。龙岩科技创新发展有着自己特有的智慧,既目光长远持续创新,又善于借势借力开放融合。科技创新或许就是龙岩老区快速发展的终极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