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量优化”和“增量转化”双轮驱动 泉州鲤城:中心城区 工业突围

来源:泉州晚报 发布日期:2025-07-17【字体: 正常

1752716667831716.png

泉州联兴发针织织造有限公司5G智慧工厂

面对土地、资源、要素成本的刚性掣肘,中心城区如何突破工业发展的困局?泉州鲤城在“逆风局”中努力探索突围进阶之法。

“加法”——通过园区标准化建设让“工业上楼”,以空间重构形成资源的集聚效应。引导企业对接科创中心、智创中心等标准化厂房。截至目前,“四个一批”标准化项目入驻企业96家,较去年同期增长182%。1—5月实现产值(营收)超25亿元、增长212.5%,纳税8500万元。

“减法”——“不卷价格,卷价值!”淘汰落后产能,工业“含绿量”不断攀升。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和园区申报国家级、省级绿色制造体系项目,走绿色低碳集约发展之路。鲤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入选2025年省级绿色工业园区,火炬电子入选2025年省级绿色工厂。

“乘法”——引导企业“智改数转”,主动布局数字经济新赛道。紧盯竞争优势大、创新能力强、发展前景优的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分类分层开展梯度培育工作,今年力争推动25家以上规上企业申报数字化转型试点企业,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增至80家,“专精特新”增至37家,实现效益“裂变式”增长。

“除法”——提升工业企业服务,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全速办”政务服务品牌,推出“AI智能政务助手”,创新提供“招商项目帮代办”,推动服务关口前移,主动对接招商项目的政务服务需求,“一对一”定制全生命周期帮办代办方案,以“程序最简,用时最短”为宗旨,推动招商项目快速落地。

今年3月,《鲤城区重点工业企业倍增行动方案》出炉,提出16项政策措施,涵盖保障企业发展所需的用地、用工、用才、研发、融资、市场等生产要素,锚定工业倍增路线目标。

“我们坚持‘存量优化’和‘增量转化’双轮驱动,坚持提升一批、储备一批、引育一批的工作思路,建立健全分层培育、大小兼顾、动态管理的培育库,持续巩固主导产业领先优势,培育新兴产业后发优势,做强一批现有产值5亿元以上的重点企业,储备一批产值5亿元以下的种子企业,招引一批发展前景良好的优质企业,力争2029年实现双倍增目标。”鲤城区区长李垂举表示。

困中破局 “存量”含“金量”

困则思变,一系列改革彰显出中心城区突围的鲤城智慧——

“规模制造”迈向“价值创造”,通过更深层次的空间优化、更前沿技术融合应用、更精准细分的产业赛道选择以及更优越的营商环境营造,在有限的空间内倍增出无限的价值篇章,为城市高质量发展锻造强劲引擎。“围绕实施‘重点工业企业倍增’专项行动,我们建立服务专员队伍,定期‘一对一’调度解决企业发展困难,分类分层开展梯度培育工作,全力帮助企业提升存量、挖掘潜能。”鲤城区副区长吴超鹏表示。

今年1—5月,鲤城纺织鞋服产业持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6%;全区完成技改投资同比增长87.7%,排名全市第一。上半年技改投资预计保持增长50%以上。一系列亮眼数据的背后,是找准特色、优化存量、转化增量。

——做强鲤城特色产业链。持续推动纺织鞋服、电子信息两条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今年培育的“鲤城纺织新材料产业集群”获评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分行业举办发布会、培训会、座谈会、招商会等“四链”融合对接活动。今年已召开县域重点产业链“四链”融合现场会3场,签约项目28个,涵盖产业链配套、人才培训、产学研合作、智能制造云平台、数字化转型、金融赋能等领域。其中,产业链配套合作总额超3800万元,产融对接超5000万元,促成联兴发、汉威机械、七星电气等20余家重点企业与科研院所对接。

——重点培育龙头企业。通过扶持龙头企业、鼓励专精特新、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工业设计、一企一策帮扶等政策措施,助推企业做强做优。鼓励36家专精特新企业,特别是纳入倍增培育库企业,做精做细做专,强化产业链协作配套,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实施梯度培育,建立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三级梯度培育库,对入库的120多家企业进行分业指导、分类帮扶、分层培育,不断扩大优质中小企业规模,打造专精特新企业矩阵。今年已新增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家,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4家。

——推动园区标准化建设。加快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进程,全力推动标准化园区投产纳统。优化入园门槛和准入条件,助力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引入500强权属企业7家;“一园一链”深入梳理绘制产业链图谱,招引23家新材料企业入驻,与本土纺织新材料企业构建上下游联动的产业新格局。做足园区配套,落地全市首个万兆网络园区试点实验室,集聚要素多维赋能,打造6个红盟矩阵,构建多方响应、全域联动的发展服务新格局。全力优化各类创新平台,深化泉州技术转移转化数字化平台移动端落地运营,联动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等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逐步构建政府引导、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格局。

——探索成立两大产业链党委。上半年,电子信息产业链党委、纺织面料产业链党委相继成立,标志着鲤城在推动党建与传统优势产业深度融合上迈出关键一步。“通过党组织串联产业链上下游,打破企业间信息壁垒,解决‘各自为战’问题。以党建为引领,打破壁垒,促进上下游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深度融合,形成‘政产研学’协同格局,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同时,进一步推动产学研合作与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为鲤城区工业倍增提供强劲动力。”鲤城区工信局局长郑毓杰介绍。

老树发新芽 向新而行 求质而进

传统产业是实体经济的“基本盘”,更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战场”。越是面临经济形势“内外挤压”,越是要筑牢传统制造业的根基。行走鲤城,处处皆可感受“老树发新芽”的活力气息。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专注传统大型机械制造的汉威机械,去年营业额逆势大幅增长超20%,并收获了来自宝洁等一众世界消费品巨头的订单,其背后在于近30年来始终坚持专注创新研发、掌握优势技术。“我们的营销基本是老客户的口碑营销,靠着产品品质赢得订单。我们的机械产品生产线努力对标世界行业顶尖者,专注中高端市场。”汉威机械常务副总经理肖红想介绍,打造企业的核心技术优势是立身之本,企业自主研发的超声波焊接技术,在纸尿裤生产中展现出显著优势,利用高频振动产生的能量使无纺布接触面快速熔融并结合,无需额外针线或黏合剂。“这种工艺不仅让焊接处更牢固,还能避免传统缝合方式带来的硬挺感,让纸尿裤边缘和拼接部位保持无纺布本身的柔软特性,减少对肌肤的摩擦刺激,提升穿着时的舒适体验,尤其适合婴幼儿和敏感肌肤人群,是我们自主研发的专利核心技术。”

高速运转的圆纬机、灵活穿梭的AGV搬运车、实时监控的大屏......走进位于鲤城高新区科创中心的泉州联兴发针织织造有限公司5G智慧工厂,智能化生产场景扑面而来。这家专注于针织运动面料生产、研发的企业,自去年4月启动数字化转型以来,通过自主研发的智能系统,实现了生产全流程智能化管控。联兴发的实践,正是鲤城区积极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引导企业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的一个生动样板。“我们自主设计研发了MES智能控制中枢、AI视觉验布系统、AGV智能物流系统等核心模块,实现生产全流程智能化运作。”泉州联兴发针织织造有限公司董事长蔡俊杰告诉记者,实现智能化运作后,不仅可以实时动态调整工艺参数,在产品瑕疵识别、物流效率、数据反馈等环节也实现了质的飞跃,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技术创新之外,联兴发还着力强化研发检测能力。公司与莱卡合作建立的“莱卡—联兴发联合检测中心”,是全球唯一的莱卡授权合作检测机构。该中心具备色牢度测试、物理性能测试、化学分析测试、功能性测试等全方位检测能力,并通过智能化数据分析赋能研发创新,有效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老牌企业的常青密码,蕴藏在既坚守实体又尊重市场的实践中。作为一家深耕行业30年的面料生产企业,泉州海天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成为集“材料研发—面料织造—面料染整—成衣加工”于一体,产业链配套完整的高科技纺织材料企业。海天材料积极拥抱智能时代,成功构建了数字面料库,将近700款面料从线下转移到线上。每一款面料都实现了“一物一码”,这些数据不仅便于内部管理,更成为市场推广的重要资产。在传统模式下,海天材料需要依赖出差、寄送样品等方式进行市场推广,成本高且覆盖面有限。在通过3D建模搭建线上资源库之后,客户无需亲自到场即可直观看到面料制成成衣的效果。“客户若想查看面料做成成衣的效果,我们可建模展示,减少了打板费用。3D生成让客人直接看到成衣效果,极大提升了沟通效率。”海天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苏玉碧说,除了拥抱新技术,企业还开始试水创立自己的服装品牌“外里”“制者”,打造时尚单品,主动拓展延伸产业链条。

精准帮扶 从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跃迁

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鲤城始终将工业经济作为区域发展的“压舱石”。“我们通过加强顶层设计、‘一对一’帮扶指导、常态化响应诉求,构建常态化精准帮扶体系。”郑毓杰说。

无事不扰、有求必应。泉州海天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展中面临提升工业设计创新能力难题,鲤城区政府迅速行动,第一时间组织相关部门深入企业,建立企业需求清单,引导专业机构与企业对接,为企业提供工业设计诊断服务。为了解决企业的燃眉之急,鲤城区积极引导企业参加工业设计赋能对接会、培训会、大讲堂等活动,不断提升企业推动工业设计与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深度融合的能力。区工信局指派专人上门服务,指导企业积极申报市级工业设计中心,争取相关政策扶持。目前,该公司工业设计中心已成功入选市级工业设计中心。

搭建桥梁、对接资源。着力打通延伸产业链,推动火炬电子全资子公司毫米电子通过增资扩产与技术跃升,成为火炬创新链在细分领域的重要延伸,为产业协同注入强劲动能。组织鞋服行业科技人才赴深圳开展创新对标活动,促成宝峰鞋业引入投石机器人定制化设备,实现打磨效率提升30%、人力成本节约80%。鼓励火炬电子、鸿星尔克等链主企业借鉴安踏“一总部两中心多基地”经验,谋划全球化布局。激发创新动能,驱动转型升级。与泉州市科技局联合建设西安交通大学—泉州联合创新孵化中心,并积极牵线对接,促成立信换热在西安建设异地研发中心,柔性利用西安交通大学科创资源。

从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跃迁,鲤城区工业倍增的突围进阶路径已然清晰。

——以“新型工业化”为抓手,打造重点产业链条。围绕国家级新能源新材料集聚区和省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以产业链带出创新链,以创新链带出人才链、资金链,推动纺织鞋服、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等县域重点产业链深度融合。深入实施技术改造焕新工程,推动智创中心等10个省市技改项目加快建设进程。以海天科创园、联兴发5G智慧工厂等载体为抓手,加大新型面料技术引进与研发,打造纺织服装新材料产业基地;以火炬电子为龙头,发展电容薄膜辅材等周边产业,吸引电子陶瓷、高端陶瓷电容器产业集聚发展。

——以“抓开放招商”为抓手,汇聚澎湃产业动能。出台《促进入园企业提质增效加快新一轮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的实施意见》,依托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泉州分中心、“两地双园双中心”等平台,嫁接成立沪泉联合创新孵化中心,聚焦科创中心等已建成产业空间,争取招引一批产业链上下游优质项目落地,招引更高能级企业入驻。聚焦智创中心、科创中心二期(金上片)等项目谋划前置招商,推动建设与招商入驻并行。紧盯招商项目转段落地,强化多层级调度跟进机制,及时兑现惠企扶持、中介奖励等相关政策,确保招商项目早日投产达效、纳税纳统。

——以“抓创新促应用”为抓手,聚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主动链接全国全球创新资源,发挥西安交通大学—泉州联合创新孵化中心和泉州鲤城大湾区科创转化中心资源优势,加快实施科创倍增计划和专精特新企业育苗成林计划,形成“科创龙头城市创新—鲤城产业转化落地”互动格局。支持田中机械与清华大学、恒劲科博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等建设新型研发机构。以科创中心、智创中心等创新综合体为载体,引进专业孵化机构、工业设计机构,探索“共享设备+共享服务”模式,搭建SMT敏捷智造产线、3D打印实验室、检测认证中心等公共技术平台,为产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撑。

——以“重龙头、强品牌、铸链条”为抓手,扶持产业梯队发展。围绕加快实施“重点工业企业倍增”专项行动,建立1个培育库,实施“一对一”专班服务,全力服务重点企业发展。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加强创新研发、实施并购重组、扩张先进产能、加快改造升级、提升品牌质量、带动产业链建设;鼓励专精特新企业专注细分市场、提升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效益;引导企业通过自建、收购等方式创建自主品牌,加快工业设计、文化创意、技术创新与品牌建设融合发展,将世遗文化、闽南文化有效融入企业品牌。以鲤城特色产业为载体,以商引商,发挥龙头企业、行业协会作用,招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

鲤城以“产城人文安”理念为经纬,织就了一张中心城区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锦绣蓝图。跳出追求规模扩张的传统路径,转而追求空间精致化、产业高值化、文化显性化、安全本质化、人才高端化的融合共生。这不仅为古城复兴注入了强劲的产业动能,更在全国中心城区工业转型中贡献了独具特色的“鲤城方案”——老城既能守护文脉,更能锻造面向未来的现代产业“硬核”

 


AI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