旭源纺织5G智能数字化车间
盛夏时节,三明大地工业热潮涌动。位于三明高新区的沪明食品产业园项目正进行临设搭建,施工队伍整装待发;将乐金牛水泥超低排放升级改造项目已进入施工关键期,建成后将实现生产全流程超低排放;永安市石墨和石墨烯产业园内,凯纳新材料依靠智能化中控系统几乎不需要人员参与生产……这一处处生动场景,正是三明市县域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注脚。
县域产业链是县域经济的关键支柱。三明市持续深化拓展“三争”行动,深入推动“四领一促”工作,将县域重点产业链作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抓紧抓实。今年以来,通过强化产业链协同、推动园区提质、加速数字赋能等举措,推动22条县域重点产业链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4%,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为全市工业经济“双过半”注入强劲动力。
链式聚合——
构建县域产业生态新格局
在位于永安市的三明埔岭汽车工业园内,几十家汽车产业链上相关企业正开足马力忙生产,铆足干劲赶订单。重汽海西公司作为园区当之无愧的“老大哥”,带动当地车桥、车厢、轮胎、座椅、轴承等几十家配套企业协同发展。“园区内90%的企业都‘围着它转’。”管委会副主任曾长明笑着说。
枝繁巢暖引凤栖。目前,三明埔岭汽车工业园共入驻汽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3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9家,涵盖整车制造、专用车、零部件及其他汽车商贸物流企业,初步形成以海西汽车为龙头,以商用车、新能源汽车、专用车为主导的产业配套体系。
今年以来,三明市立足各县域资源禀赋,实施县域重点产业链“四链融合”计划,构建起“六个一”工作机制,推动产业链从“分散发展”向“集群共进”转变。
在产业链规划上,全市更新绘制完善县域产业链“一图两库”(产业链图谱、重点项目库、企业库),梳理出龙头企业机会清单73项,引导各县域精准定位主导产业。清流县聚焦氟新材料产业,依托雅鑫新型超纯系列清洗材料生产项目,加快打造氟化工优势产业集群;沙县区依托现有产业优势,布局低空经济产业链,推动东南航空年产600台系留照明无人机项目进入试生产。
政策扶持体系持续完善。针对县域产业链发展痛点,三明市出台孵化平台、生产用电、人才引进等28项专项政策,1至5月为县域企业兑现增产增效、技改贴息等资金1869万元。明溪县建成全省首家氟化工院士工作站,吸引顶尖人才团队入驻,为产业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提供强力支撑;隆源纺织等38个项目获人行设备更新再贷款投放资金21.26亿元。
产业链协同效应不断释放。通过举办“四链融合”对接活动60场,三明市促成188个资金、人才、科技、供需项目落地。三明学院与福多邦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福多邦学院,聚焦氟化工产业技术攻关与人才培养两大核心任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建宁县依托杂交水稻制种优势,建成全国最大县级种子生产基地,生产的种子常年供应20多个省份。
“我们通过‘龙头企业+配套企业’模式,推动产业链上下游‘抱团发展’。”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24年,22条县域重点产业链完成规上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的6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5%,较全市平均增速高出3.3个百分点,县域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平台提质——
打造产业升级发展新载体
园区是县域产业链集聚发展的核心载体。
位于宁化智能制造产业园的福建风展红复材科技有限公司,40多名工人正在车间生产线上各司其职,预制形状、打孔、打磨,全力赶制订单。“从去年4月入驻园区以来,企业已实现日产高端碳纤维轮毂700余个,产值超400万元。”在公司经理林曙光看来,园区良好的周边环境和完善的基础设施,为企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今年2月,宁化智能制造产业园二期建设项目正式开工建设。新项目的落地,将为更多企业提供高标准的生产空间和完善的配套设施,再次扩大园区“服务圈”。
近年来,三明市实施新一轮园区标准化建设,通过“腾笼换鸟”为县域产业链发展腾挪空间,全市园区累计盘活低效用地超1000亩。各县域产业园区坚持“亩产论英雄”,推动土地集约高效利用,为产业链项目提供优质空间载体。
过去一年,全市共实施园区基础设施类、配套设施类重点建设项目63个,新开工建设载体面积约100万平方米,盈科产业园一期等一批标准化工业厂房投入使用,市管园区主导产业产值占比超90%,6个开发区进入全省山区开发区综合考核前十。
园区数字化转型同步推进。全市选聘122名数字专员下沉县域园区,完成159家企业数字化诊断,培育开诚机械制造协同管理平台、华扬纤纺智能工厂等市级典型案例19个。在大田县矿产品加工园,AI监管平台通过分析矿山开采、运输、加工全流程数据,实现矿产资源利用率提升12%,能耗下降8%。该项目已申报省级人工智能应用案例,成为县域园区数字化转型的标杆。
绿色低碳发展成效显著。各县域园区落实“双碳”目标,加快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展化化工获评省级能效领跑者,天尊新材料等7个项目入选省首批重点节能改造项目,数量居全省首位。三农新材料二期技改、雅鑫超纯清洗材料项目年内投产,力争全年实现产值超50亿元。
创新赋能——
激活县域产业升级新动能
走进位于尤溪经济开发区城南园的福建旭源纺织有限公司,机器声轰鸣,自动化粗纱机在空中轨道上有条不紊地运转着,整个车间却难见几名工人。
这是该公司的“5G+数字智能云”自动化生产线——一条能够实现24小时无间断生产的“黑灯工厂”,颠覆了传统纺织业“人海战术”的印象。“车间的机台报警及操作提示信息能够即时更新推送,极大减少了员工的无效巡回时间。”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作为专精特新企业,旭源纺织的转型是三明市县域企业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
三明市将创新驱动作为县域产业链升级的核心引擎,通过强化科技攻关、数字赋能、政策扶持,推动企业从“制造”向“智造”“创造”跨越。
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成效斐然。三明市常态化开展企业政策诊断,举办专精特新企业政策宣讲会5场次,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1至5月,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8家,汇天生物痛血康胶囊等8款产品入选省新优药械,均质耐磨金属矿用钢等19款产品入选省级首批次重点新材料产品,占全省总数的1/5以上。科达石墨获评先进级智造示范工厂,其首创的造粒预碳化一体式回转窑工艺等技术,破解行业能耗高、成本大难题。
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全市开展“千员万企”诊断活动,组织数字专员深入县域企业,提供“一对一”数字化转型方案。金杨科技等7家企业申报国家5G工厂,大田矿产品AI监管等5个项目申报省人工智能应用案例。在宁化县,宁化行洛坑钨矿5G智慧矿山项目实施完成后,矿山整体产值将达4.4亿元/年,综合经济效益达1.4亿元/年,年新增经济效益将达1500万元以上。
关键技术攻关取得突破。全市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创新平台,推荐三明学院等37家单位纳入服务商名录,推动178家优质特色产品企业与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中机院海西分院连续四年获评国内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为全省唯一。
市场开拓能力持续增强。三明市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和高效配套,充分发挥海西重汽、建新轮胎、金杨科技等龙头企业作用,持续开展重点工业品线上线下“手拉手”供需对接活动,1至5月开展“手拉手”对接活动10场,累计发动上下游企业539家、促成采购意向46.2亿元,有效畅通产业循环。
从沙溪河畔到闽江源头,从山区县城到产业园区,三明市将持续深入开展“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加强县域重点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力争全年实施增资扩产重点项目430个以上,完成投资超230亿元,推动县域工业经济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