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杨科技新能源电池结构件专用材料生产线进入大批量试产阶段。
开诚机械生产车间内,工人正在忙着大型绿色铸造件加工。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三明,是福建省老工业基地,也是拥有77.12%森林覆盖率的“中国绿都”。既要发展,又要生态,如何统筹?
“坚持创新驱动、生态优先,全力推动工业转型与绿色发展。”三明探索出一条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双赢的路径。
“十四五”以来,全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3.6%,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的90.4%;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7.6%,超额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
突出创新驱动
提高逐“绿”动能
眼下,福建金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增资扩产的二期项目——新能源电池结构件专用材料生产线建设项目正在进行大批量试产,预计今年年中全面投产。
该项目属国内首创,投产后可实现镀镍钢带自主生产配套,极大提高圆柱新能源电池产业链安全,在完善企业上游产业配套的同时,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标志着企业在新能源电池产业领域取得新突破。
“过去我们电池结构件的基础材料主要依赖从日本和韩国的企业进口。经过5年创新研发,有了这条新能源电池材料的生产线,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大大提高了产业链的安全和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制造部经理吴光焕介绍。
在创新驱动下,金杨科技全力推进数智工厂建设项目,通过构建安全标准化企业信息机房、实施精细化能耗管理、建立全流程自动化物流系统、引入AI机器视觉检测技术等方面改造,加速构建一个高效、智能的数智工厂。近年来产量保持年均30%以上的高速增长,已成长为全国最大的电池零部件专业制造商之一。
绿色转型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三明市聚焦产业绿色转型和重点领域“卡脖子”难题,加强绿色创新主体培育,加快企业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中机院海西(福建)分院“精密复合磨削机床”获评年度全省唯一国家级重大装备首台套,海斯福获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家企业入围国家重点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3家、创历年最多。
“有了政府支持,我们发展底气十足。”吴光焕表示,公司瞄准绿色赛道,积极探索并吸纳前沿节能环保技术,成功实施膜法浓缩回收硫酸镍的创新工艺,有效浓缩并回收生产过程中的硫酸镍,大大减少原料使用量以及废水排放量,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突出产业转型
激发逐“绿”活力
3月20日,走进福建省开诚机械有限公司大型高效发电装备核心零部件智能制造项目建设现场,一辆辆工程车穿梭不止,工人们分散在各施工点,紧张有序地施工。
“项目总投资5.5亿元,占地100亩,新增一条年产2万吨的高端精密绿色铸件生产线,实现单体100吨的大吨位高端铸钢零件生产。”总经理高伟峰介绍,项目将在年底建成投产,预计可实现年产值5亿元。
开诚机械的前身为福建三明三重铸锻有限公司。2018年,公司以增资扩股的方式与浙江省温州市开诚机械有限公司合资重组。
改制后,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公司该如何突破重围?“我们整合资源优势,继续深耕高端铸件领域。”高伟峰说。
通过引进温州开诚先进的熔炼、铸造等工艺技术,开诚机械持续加大科技创新与设备更新投入,加快对重点设备的升级换代,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和能源利用度,使整个制造过程更加绿色环保高效。
在这一过程中,三明市在全省率先组建工业领域节能专家库,充分发挥专家智囊作用,优化第三方专业机构和节能专家现场服务模式,为企业提供绿色低碳改造技术路径、工艺装备及系统集成解决方案。
为了鼓励企业加快技改提升,三明市还实施新一轮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提升行动、企业增资扩产行动,推进企业开展设备更新、技术升级、增资扩产。
去年,全市实施市级重点增资扩产项目440项,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7.32亿元,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225项,推动39个项目争取省级技改资金3410万元,68个项目获得省级技改融资支持政策贴息贷款33.32亿元。
突出延链补链
奏响逐“绿”强音
2月25日,中科希弗公司氟化碳锂电池正极材料项目正式签约落地三明经济开发区吉口循环经济产业园。该项目计划总投资2.5亿元,设计年产50吨氟化碳锂电池正极材料,年产值3.5亿元,建成后将进一步完善三明市氟新材料产业链。
产业链是经济发展的血脉。近年来,三明市实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快推进钢铁与装备制造、氟新材料等11条特色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由市领导担任总链长和一级链长,落实“一链一策、一链一规划、一链一方案”,绘制产业链招商地图,研究制定产业发展路径,定期解决产业链发展难题。
在各级链长的有力推动下,三明市自2022年起持续与中科希弗公司对接,掌握项目量产搬迁计划,主动靠前服务,建立常态化沟通联络机制,通过组织项目推介、开展实地考察等方式,帮助企业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政策疑惑、场地规划、配套设施建设等诸多难题,推动项目尽快落地。
针对各县(市、区)的优势和特色,三明市加快培育竹木、绿色食品、生物医药等14条县域绿色重点产业链发展,成立产业链工作专班,完善“六个一”工作推进机制,确定产业链重点企业110家,市县出台产业链发展政策措施140条。目前,县域绿色产业链占全市县域重点产业链超六成,沙县区、尤溪县入围全省县域重点产业链试点县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