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志毅在厦门作主题讲座。(厦门大学邹至庄经济研究院 供图)
●厦门基础产业良好,科技人才聚集,市场场景丰富,是发展低空经济条件不错的城市。
●低空经济“起飞”前,将是一场长跑,参与的各方都得多些耐心。资本要有耐心,大家要有信心。
●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概念备受关注,但在实际应用中,还需克服诸多技术和法规上的障碍,才能真正走向大众市场。
“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国民用航空局原副局长、中国航空学会低空经济首席专家董志毅昨日在厦门作主题讲座时说:“厦门基础产业良好,科技人才聚集,市场场景丰富,是发展低空经济条件不错的城市。”
昨日,厦门首个低空经济产业专题培训班在厦门大学翔安校区开班,国内众多低空经济领域的专家及企业老总齐聚厦门“充电”。此次培训班由厦门大学邹至庄经济研究院、厦门市翔安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厦门海峡低空经济服务中心主办。董志毅应邀作“大力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 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主题讲座。
到2030年
低空经济“蛋糕”有望达到2万亿元
作为国家聚力发展的产业新赛道,2024年低空经济迎来了一拨拨“大动作”:年初,“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年末,国家发展改革委低空经济发展司正式亮相。“好消息纷至沓来,2025年低空经济必然呈现一个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董志毅表示。
提及低空经济,很多人将其与无人机等同,事实并非如此。在董志毅看来,低空经济是以低空空域为依托,以通用航空产业为主要发展平台,以传统通航和新兴通航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他说:“无论产值规模、从业人数,还是技术成熟度、政策法规标准完善程度,传统通用航空产业都是低空经济的主力军。发展低空经济不能忽视现在的传统通用航空,不能忽视有人机的业务发展。而是要通过为传统通用航空提质增效,来提升低空经济的持续性、发展性。”
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代表,地方争相部署、资本纷纷涌入,一时间,低空经济空前热起来。董志毅用数据说话:“截至2024年11月底,全国持证通用航空企业744家,无人机设计制造单位约2000家,无人机运营企业达1.8万家,实名登记注册无人机达215.8万余架。”他认为,2025年是低空经济的培育发展阶段,2025年—2027年是试运行阶段,2027年一2035年是优化提升阶段,2035年以后是成熟阶段。预计到2030年,低空经济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有望达到2万亿元。
行业发展要注重科技创新
安全是生命线
“低空经济是‘耐心经济’。”董志毅特别提醒说,低空经济不能一哄而上,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发展低空经济须着眼长远,因地制宜,安全为要,循序渐进,久久为功。“低空经济‘起飞’前,将是一场长跑,参与的各方都得多些耐心。资本要有耐心,大家要有信心。”
“‘卡脖子’仍是行业发展痛点。”在董志毅看来,发展低空经济要注重科技创新,当前,低空产品核心零部件仍主要依赖进口,主控芯片、精密元器件等相关核心零部件国产化能力还较弱,航空发动机、航电系统等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还有待提升,“大家要有坚持做好一件事的态度,即专注做好某一个专业、某一个业务,做到行业翘楚。”
城市空中交通、无人机配送与物流、农林植保、电力巡检、应急救援、无人机表演......低空经济在诸多领域的应用潜力巨大,应用场景越来越丰富。其中,当前大热的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被称为“空中出租车”。对此,董志毅表示,eVTOL概念备受关注,但在实际应用中,还需克服诸多技术和法规上的障碍,才能真正走向大众市场。
“只有管得住安全,低空才能放得开。”董志毅特别指出,安全是低空经济的生命线,是低空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推动低空经济发展工作中,要构建审慎包容的低空安全新治理体系,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同时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市场需求创新监管规则,以高水平安全来保障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
数据
2024年11月底,全国持证通用航空企业744家,无人机设计制造单位约2000家,无人机运营企业达1.8万家,实名登记注册无人机达215.8万余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