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洲精密的弹簧自动化生产车间。(厦门日报记者 张奇辉 摄)
特仪科技工作人员介绍公司主要产品。(厦门日报记者 张奇辉 摄)
厦门火炬高新区又有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跻身国家队。第六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近日出炉,厦门18家企业入选,其中来自火炬高新区的有14家,主要分布在电力电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等产业领域。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优质中小企业的代表,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力量。截至目前,厦门火炬高新区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21家。
聚焦主业 练就独门绝技
在汽车零部件全球百强企业中,有超过30家使用的精密弹性件,来自厦门火炬高新区企业立洲精密。凭借在精密弹性件领域的独特优势和话语权,立洲精密入选新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走进立洲精密展厅,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的高精密弹性件映入眼帘。“公司成立30多年来,始终在精密弹性件领域精耕细作,已开发了数万种定制化产品。”立洲精密总经理王亮介绍,精密弹性件有力学支撑、储存能量、减震降噪、安全紧固、导电连接等作用,在工业领域处于必不可少的基础地位,目前立洲精密的精密弹性件已应用于汽车、轨道交通、电力、医疗、机械、电子等行业。
精密弹性件看上去平平无奇,实则大有乾坤。“以其中一款波形弹簧为例,它能应用在新能源汽车转向器的止动环中,锁住汽车的转向轴,防止零件轴向窜动与脱落,保证汽车安全驾驶。”王亮说,汽车行业验证周期长、供应链结构稳定,必须拿出“无可替代”的产品,而练就这样一番“绝活”,离不开技术创新。“在研发阶段,每攻克一个技术难关,都需要对材料、工艺等进行成百上千次的分析、验证和方案优化。”
聚焦主业,持续创新。在火炬高新区,不少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还致力于补短板,助推制造业迈向高端。如新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韫茂科技,专注于碳化硅、集成电路、Mini/Micro LED、锂电池等泛半导体领域薄膜沉积设备的研发与生产,公司已拥有各类授权专利技术超50项。不久前,韫茂科技自主研发的高性能光学镀膜ALD(原子层沉积)批量出货,该设备系国内首创。
协同创新 助力强链补链
从产业链维度看,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不仅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更在强链补链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是伴随火炬高新区平板显示产业发展成长起来的企业。”新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特仪科技,在光电显示自动化检测设备领域已深耕十年,公司董事长王世锐说,厦门完善的产业生态和投融资环境,为特仪科技发展提供了充足“养料”,“公司早期客户有不少就是厦门企业。”
王世锐介绍,特仪科技的业务涵盖光学性能检测、视觉检测、色斑修复等。在业内能同时提供如此多服务的企业为数不多,特仪科技便是其中一家。如今,特仪科技已成为新型显示产业链上的“配套专家”,客户包括京东方、惠科、天马微电子、三安光电、华星光电、友达光电等龙头企业。
在为龙头企业提供配套的同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还与产业链相关方协同创新,助推产业链提质升级。
新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海迈科技,是建设信息化领域的龙头企业,一直致力于推动BIM(建筑信息模型)国产化,公司不仅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设一体化协同创新体系,还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与翔业集团、市政集团、特房建工、中建五局等企业,共同探索智能建造、智慧城市领域应用。
向“新”前行 争做“长跑冠军”
专精特新企业如何利用专长在市场上走得更稳更远?不少企业表示,瞄准产业前沿开拓新技术、新产品,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关键。
“我们在研发上坚持‘三个一’的思路,每年至少更新一次产品目录,至少推出一款新产品,至少对主力产品做一次升级。”在特仪科技董事长王世锐看来,持续进行产品和技术迭代是保持领先优势的关键,近年来,公司把握未来显示产业机遇,与厦门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三安光电等高校和企业密切合作,打造了多个首台(套)设备。同时,特仪科技还积极向半导体、新能源等领域拓展,培育新增长点。
立洲精密正积极向新质生产力要动能,公司总经理王亮介绍,他们正谋划新一轮的“数智化”升级与工艺垂直整合,进一步提升研发能力、制造效率和产品质量。“我们也将做好前沿技术储备,计划布局更多高端工业行业,比如说人形机器人、低空飞行器、船舶、航空航天等”。
在火炬高新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已成为激发新动能的创新因子,产业发展的“腰部”力量。据火炬高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火炬高新区从政策支持、技术、人才、资本等多方面夯实要素保障,按照“储备一批、培育一批、提升一批”的思路,构建梯度培育体系,并积极做好宣贯、服务工作,组织专家团队入企问诊,多举措厚植专精特新企业茁壮成长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