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加快建设“海上宁德”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来源:闽东日报 发布日期:2024-09-04【字体: 正常

宁德海岸线曲折,优良港湾众多,大陆海岸线1046公里,海域面积4.46万平方公里,均占福建省的三分之一,海洋资源丰富,具备发展海洋经济的良好基础和巨大潜力。

如何把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蓝色动能”?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海上福建”战略部署,深入实施《加快建设“海上宁德”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推动海洋强市建设迈上新台阶。2022年,宁德市海洋产业生产总值实现1052.4亿元、增长11.6%,2022年、2023年海洋经济绩效考评位列全省第二。

以港通海

壮大海洋经济发展动能

日前,一艘货轮靠泊宁德三都澳港区漳湾作业区9号泊位,开展装货作业,计划装载12000吨黄岗岩碎石,现场一派繁忙景象。不远处,载着集装箱的重型卡车来来往往,一艘艘集装箱货轮满载货物,从这里起航。

今年1月至6月,福州港宁德辖区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3950.74万吨,同比增长5.46%。其中,集装箱吞吐量完成11.98万TEU,同比增长27.34%,顺利实现半年“双过半”。

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港口和临港产业,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不锈钢新材料、铜材料等四大主导产业均通过港口吞吐货物,实现港产融合提升、联动发展。2023年,我市主导产业实现产值5806亿元。

福州港三都澳港区漳湾作业区18—20号泊位水工主体工程顺利通过交工验收、漳湾作业区2号泊位正式投入运营、“宁德—厦门”海峡精品支线正式上线运营……港口为临港产业以及水产品、机电产品等货物出口提供了“绿色通道”,正成为推动宁德海洋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

产业强海

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近日,走进三都澳白基湾海域养殖基地,一口口新型塑胶深水网箱整齐排列在海中,基地工作人员正在给大黄鱼投喂饲料,一瓢鱼食撒下去,网箱里的大黄鱼腾跃而起、竞相逐食,场面颇为壮观。据统计,2023年,蕉城区大黄鱼养殖产量6.51万吨,产值25.52亿元,全产业链总产值达110亿元。

多年来,宁德牢记嘱托,以实施“国鱼计划”为抓手,建成海水养殖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大黄鱼遗传育种中心等科研平台,开发“宁芯”系列育种芯片,年培育大黄鱼苗10亿尾以上,育种技术处全国领先水平。

深耕“蓝疆”,唱响“牧歌”,大黄鱼苗是我市加快培育现代渔业发展的见证。近年来,我市陆续发布《大黄鱼产业发展蓝皮书》和《海参产品标准蓝皮书》;“宁德大黄鱼”“桐江鲈鱼”先后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平台,与厦门大学、富发水产有限公司等单位密切合作,组成联合育种团队,成功研发“宁抗1号”“鲍芯1号”“宁芯3号”等新品系、新芯片,支撑“蓝色粮仓”建设,助力现代化“海上牧场”高质量发展。2023年,我市水产品总产量111.6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622.4亿元。

碧波万顷的海洋不仅蕴藏“蓝色产业”,还散发海洋文旅的魅力。

在沙滩上赶海拾贝解锁海洋之旅新体验,在霞浦三沙海边邂逅一场光影的浪漫,到福鼎渔井拍一张清新的打卡照……今年夏天,宁德滨海旅游持续火爆出圈。

依托海洋特色,宁德积极探索渔旅、“民宿+摄影”等融合发展模式,推出福安下白石宁海村“海上田园、多彩渔村”、福鼎“海之梦”渔旅综合体等一批渔旅融合精品项目,受到游客热捧。2023年,我市接待游客超10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550亿元,创历史新高。

生态护海

推进海洋绿色高质量发展

盛夏时节,在霞浦大京沙滩,游客漫步在沙滩,海天一色,美不胜收。这幅人海和谐的美丽画卷,是我市守牢海洋生态底线,加快探索绿色低碳海域建设的生动缩影。

在霞浦西洋岛,白色风车傲然耸立、迎风飞旋,光伏板在太阳照射下熠熠生辉;在三都澳白基湾海域,海面上的漂浮式发电站源源不断为渔排养殖户提供用电保障……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核电、海上风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发展,全市清洁能源装机容量949万千瓦(年发电量428亿千瓦时),占比达78.68%,预计至2030年,全市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超2000万千瓦。

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海洋生态。我市积极营造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浓厚氛围,不断加强海洋污染治理,努力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海蓝天、绿色未来。开展海上养殖综合整治,升级改造渔排、科学划分区域,推动绿色健康养殖;开展海漂垃圾治理,建立“海上环卫”队伍和常态化保洁机制,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开展互花米草防治攻坚战,用5个月完成7.56万亩清除任务。

依海而生,向海而兴。宁德将充分挖掘海洋资源,优化海洋资源配置,大力发展海洋产业,让新质生产力“入海”、蓝色经济“上新”,推动宁德从“海洋大市”迈向“海洋强市”,在新征程上奋力谱写向海图强的新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