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两湾三片四极”支撑漳州高质量发展

来源:闽南日报 发布日期:2024-09-03【字体: 正常

日前,《漳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获省政府批复。《规划》的成功获批,是推动漳州市筑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根基、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城市的一项标志性成果,将为漳州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近日,漳州市自然资源局对《规划》进行解读。

《规划》是漳州市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与行动指南,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是开展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行动纲领。《规划》从目标定位与发展战略、总体格局与区域协同、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耕地保护与乡村振兴、历史文化保护与魅力国土空间、创新活力与产业发展、城镇布局与品质生活、综合交通与绿色出行、安全韧性与基础设施、规划传导与实施保障等10个方面进行阐述。

总体格局:

“一核两湾三片四极”

《规划》明确,漳州国土规划的总体目标是“现代化滨海城市”,即落实战略定位,立足全市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整体谋划新时代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为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城市提供有力保障,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

我市重点规划发展哪些片区?《规划》在科学评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开展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评估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明确了全市(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核两湾三片四极”的总体思路。

“一核”即中心城区,包括芗城区、龙文区、高新区全域及龙海区、长泰区城镇建设相对集中区域,是引领漳州城市发展的“主核”。做大做强做优做美中心城区,更好地发挥中心城区辐射带动作用。《规划》以长泰、龙海撤县(市)改区为契机,深刻把握中心城市由滨江向滨海发展的重大转变,推动城市中心东移,南北延伸,面海拓展。

“两湾”即重点建设厦门湾南岸、东山湾两大环湾城镇群,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

“三片”即统筹山区——沿海——海洋三大片区,引导差异化发展。北部山区包括华安、南靖、平和三个山区县,突出生态服务功能和绿色经济;沿海片区为中心城区和北部山区之外的其他陆域空间,突出城镇集群化发展和数字经济引领;海洋片区即漳州海域空间,大力推动“海上漳州”建设。

“四极”即着力建设漳州古雷开发区、漳州台商投资区、漳州高新区、漳州开发区四个重大发展平台,打造高质量发展增长极。

此外,《规划》明确,构建“市域中心、市域副中心、县域中心、中心镇、一般乡镇”五级城镇等级结构。以四类城镇职能为基础,强化培育特色职能,形成一批农业、工贸、文化、旅游特色城镇。市域中心城市为漳州中心城区,市域副中心城市为漳浦县城+古雷新城、东山新城,县域中心为云霄县城、诏安县城、平和县城、南靖县城、华安县城,中心镇25座,一般乡镇48座。

区域定位:

打造滨海生态宜居田园城市

为充分对接国家和福建省重大战略,形成支撑新发展格局的空间蓝图,《规划》提出,紧扣福建省高质量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等重要使命,积极融入粤闽浙沿海城市群、厦漳泉都市圈、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大力建设古雷石化产业基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中国—菲律宾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努力打造滨海生态宜居田园城市、开放型经济城市、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

山海联动,推动闽西南协同发展。融入闽西南“一核三湾两带两轴”的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推动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区域文化旅游合作共赢。

厦漳同城,加快厦漳一体化发展。推进区域交通一体化,厦漳共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优化产业协同发展格局,加强优势产业科技创新合作;依托山海资源和闽南文化特色错位开发旅游产品,与厦门联手共建国际旅游目的地。

闽粤合作,发挥漳州桥头堡优势。主动链接粤港澳科技创新资源,搭建高品质科创合作平台;借助漳汕高铁建设契机,谋划打造闽粤高铁经济带。

生态格局:

“两屏、一带、多廊、多点”

《规划》围绕“海上漳州”的建设与发展,统筹海岛、海港、海湾、海洋“点线面”全方位保护与开发,突出空间功能互补。统筹陆域与海域功能协同发展,完善山海快速通道网络建设,构筑山海互济、优势互补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与城市系统,构建“两屏、一带、多廊、多点”的生态安全格局。

“两屏”即串联戴云山南伸余脉、西北部博平岭东侧山体、南部灵通山等山脉,构建西部山体生态屏障;串联中部石屏山脉、矾山、南部乌山、河港山等山脉,构建中部山体生态屏障。

“一带”即海岸及近海海域生态防护带。

“多廊”即以九龙江、漳江、东溪、鹿溪为主体串联主要山体、重要海湾河口、滨海湿地,打造清水廊道与滨水绿带,构建市域“两江两溪”为主体的水生生态廊道。

“多点”即重点保护以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为主的甲子尖、双尖山、灵通山、乌山、石屏山生态核心;以综合生态保育功能为主的矾山、良岗山-天宝山、天柱山生态核心;以海岸带保护与灾害防护功能为主的九龙江口、隆教湾、佛昙湾、旧镇湾、漳江口、东山湾、诏安湾生态核心。

同时,《规划》以底线约束和安全韧性为前提,加强自然资源整体保护与高效利用,统筹划定“三线”(即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将“三线”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规划》明确,到2035年,漳州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07.99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97.34万亩;全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5345.42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控制在基于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1.31倍以内。

景观体系:

500米进公园

5公里进森林

《规划》充分彰显了闽南文化和田园都市的特色魅力,考虑了对文化价值与自然价值的保护传承,提出构建全类型覆盖的历史文化保护体系和魅力国土空间景观体系。

构建森林环城、田园交融的绿地系统,建设一批郊野生态公园、滨江滨海带状公园、城市串珠公园和口袋公园,力争实现5公里进森林,3公里亲水岸,500米进公园,在“家门口”实现居民对高品质生活的向往。

在彰显城市特色景观风貌方面,《规划》指出,一方面彰显海丝“港城”魅力,以九龙江河口、石码、月港、天一总局等重要滨海历史文化资源为核心,重点强化滨海城镇风貌提升,在港城功能融合组织的基础上,打造山海景观通廊,布局公共开放空间。另一方面,体现传统“江城”韵味,以九龙江、龙津溪、九十九湾等重要滨河廊道为纽带,以漳州古城等重要历史文化片区为核心实施城市景观风貌控制,强化文化空间场所营造,引导城市拥江发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