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半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同比下降了29.1%。7月13日,商务部外资司负责人解释说,在高基数上,2023年以来引资规模有所波动是正常现象。
更值得关注的是,总量之下,引资结构的持续优化。该负责人引用了一组数据:上半年,制造业引资占比较2023年同期提升了2.4个百分点至28.4%,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引资占比同样也提升了2.4个百分点。“说明外国投资者顺应我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大势,正在积极调整相关领域投资布局。”
2022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到了历史高峰,近两年总量呈波动态势,但引资结构却不断优化。2023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下降8%,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长6.5%。
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这一指标反映的是外企用资金对中国产业禀赋和未来的投票,其结构的优化则反映着不同国家不同外资企业对中国市场整体判断:经历持续四十多年的增长后,中国市场的吸引力正在从规模和成本迁移至创新技术和生态。
创新是企业竞争的关键。中国市场的创新红利让一些外资企业开始将中国作为其全球战略的支点,并为其全球竞争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中国红利迭代,创新优势显现
改革开放以来,在华外资企业一方面为中国市场带来技术和资金,另一方面也从中国源源不断地获得“红利”。
20世纪80年代,第一批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开设工厂。在彼时“两头在外”的模式下,一个拥有巨大人口规模和基本工业体系的世界工厂融入了全球贸易体系。2000年后,随着居民收入的提升,中国市场的消费力也不断释放,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逐渐成型。
曾经,中国红利是低成本的制造能力,是巨大的市场规模;到如今,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面对全面崛起的本土品牌,中国市场的技术能力和产业生态比较优势逐渐凸显,这两种能力的叠加所形成的创新能力正在成为中国市场的“新红利”。
一些外资研究者已经察觉到了这一变化,即随着中国产业的逐渐攀升和创新能力的增长,来自中国市场的创新不仅可以应用于本地市场,也开始在全球市场发挥作用。更多外资企业提出了“中国方案”。
商务部研究院外国投资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洪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除了庞大的市场之外,中国完善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优质的人才资源等供给侧优势,让外企得以高效整合各类生产要素。特别是近年来,中国经济在创新驱动下加速升级,丰富的创新场景、创新平台、创新要素为跨国公司的新品研发及销售提供了全新机遇,有利于更好地赢得全球市场先机。
无独有偶,一些对中国市场有清晰理解和预判的企业,也早早下出先手棋。全球产业技术领先者施耐德电气正是不同时期“中国机遇”的见证者、参与者和贡献者。1987年,其以合资建厂方式进入中国,1999年,面对新世纪越来越清晰的创新红利,该公司开始加速部署研发创新。施耐德电气执行副总裁、中国及东亚区总裁尹正表示,中国市场体量巨大、需求多元、迭代速度快,一些行业发展水平全球领先,产生了大量领先的市场需求,同时创新资源丰富,技术先进,而完善的产业链基础也保障了创新落地的机会。
“中国拥有良好的创新环境、丰富的人才资源和生态伙伴资源,这些因素都吸引我们在中国持续投入。”尹正说。
挖掘创新红利,“两手都要硬”
中国市场的创新能力一方面来自科技能力,另一方面来自产业生态。
近年来,中国产业的R&D经费投入强度持续增长,2022年我国R&D经费投入强度(R&D经费与GDP之比)为2.54%,比上年提高0.11个百分点,提升幅度为近10年来第二高。中国R&D经费投入强度水平在世界上位列第13位,以规模计算,已经稳居世界第二。
这其中既有政府主导的基础研究投入,也有企业主导的技术开发经费投入。在持续的投入下,中国在科技能力方面的实力不断增强,无论是专利数量、论文数量和被引用量都有大幅度提升。更重要的是,持续的教育投入和产业优势,让中国拥有一支庞大的创新人才队伍,中国不仅有“人口红利”,更有“工程师红利”。
如果说科技是创新的源泉,那么产业生态就是创新的温床。
一个容易被忽略的事实是:大量制造业的研发和技术创新正是来自产业链协作的推进、改善,中国产业的创新是在生产现场诞生的。完备的产业体系、大量活力十足的中小企业、高效紧密的产业协作以及数字化的深度应用,这些中国产业生态具备的特点不仅可以培育创新,更能迅速扩大创新的价值,提高创新的发生概率和成功概率。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路风也曾在其文章中提及,部分产业的技术创新并非来自实验室或者纳入其研发经费,“它们大量的研发活动是通过与生产过程密切相连的现场改进。”
围绕本土科技能力和产业创新优势两方面,外资企业正在掘金中国创新红利:一方面,外企纷纷在华建设创新中心,充分利用本土化人才和科研能力;另一方面部分外企与产业链上下游和生态伙伴紧密协同,寻找创新突破点。
以施耐德电气为例,其中国创新能力经历了质变:从1999年开始引进全球产品并进行国产化改造,到2007年中国团队开始参与全球产品开发,如今,其中国研发团队不仅主导了全球新产品开发,更向全球输出大量优秀的研发管理人员,从“在中国为中国”迈向了“在中国惠世界”。
在这个过程中,施耐德电气充分利用了中国的科技能力和人才优势。目前,施耐德电气在华拥有北京、上海、西安、无锡、深圳的五大研发中心,构建了软硬件一体化的创新研发体系,其在华研发人员已超过2200人,拥有专利超过3000件。中国已经成为施耐德电气全球四大研发基地之一。
另一方面,施耐德电气也充分融入中国产业生态,不断赋能生态伙伴,携手寻找创新机遇。比如,通过发起“创赢计划”,施耐德电气联合产、学、研、用各方力量,助力中国企业融通创新,共创共赢。过去4年来,近80家中小企业参与了该计划,输出了40多项联创成果。2024年6月,第五季“创赢计划”启动并设置了AI赛道,助中国企业发力AI应用。
在创新这一引擎的驱动下,施耐德电气也持续强化其“中国中心”战略,构建了研、产、销一体化的敏捷机制和强大生态圈,不仅为其在华长远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更进一步助其将中国能力输出全球,提升集团整体竞争力。比如2020年,中国团队参与研发并在中国首发的AirSeT系列新一代环保型开关柜,就以干燥空气代替温室气体六氟化硫,受到全球市场欢迎。
整装再出发,立足中国共创未来
当前,全球正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气候危机、产业变革、新兴市场崛起等多元挑战。为应对挑战并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国于2024年提出建设“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的新质生产力”,加快打造数字生产力和绿色生产力。
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创新作为引擎,对中国社会和各大产业的核心推动作用将进一步凸显,而这一政策方向也给施耐德电气这样的外企带来了更强的信心和发展动力。
面向未来,尹正表示施耐德电气高度看好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将持续加大创新投入。在科技能力上,将继续加大人员投入,聚焦数字化和绿色低碳方向,并将AI技术融入电气化、自动化和数字化,加快大规模场景应用,推进各大产业的转型升级;在产业生态上,将打造更加开放的创新生态圈,与产业链上下游伙伴、终端用户、系统集成商、IT技术厂商、高校及社会各界加强创新合作,共同推进高质量发展。
同时,施耐德电气将立足中国这一创新基地和发展策源地,向全球输出更多“中国智慧”。尹正提出:“立足中国市场优势,借助中国创新动能,我们将继续培养创新人才,强化产业技术,积累先进行业经验。在助力中国产业双转型的同时,为全球用户提供更强大的技术支持,也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从制造能力、到市场能力再到创新能力,中国市场的价值早已不局限于“造出来”“卖出去”,而更在于强大的创新能力和丰富的产业生态。随着创新成为新红利和发展引擎,中国在全球产业格局中的影响力将更加凸显。外资企业从当初的“走进来”,到如今“跨出去”,不仅重新定义了中国市场的价值,也正在被中国市场重塑。哨声已响,是否积极融入中国产业链,是否立足中国走向世界,已成为所有全球化企业的新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