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电子信息业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中坚力量,孕育着经济发展新动能。作为泉州市新晋的千亿产业集群,近年来,泉州市加快产业布局和发力,推动电子信息产业集链创新、聚链成群。日前,记者深入一线探访,前往南安、丰泽等地感受行业企业竞逐新质生产力的澎湃热情。
加强科技与创新 锻造光通信系统“心脏”
光通信系统以其高速、大容量、低损耗等优点,在现代通信领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光芯片是光通信系统的“心脏”,占据了技术和价值的制高点,可以称得上是新质生产力的先锋队。
去年,位于泉州数字经济产业园的宏芯科技(泉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宏芯科技”)实现400G DR4/FR4硅光芯片量产,创造了“硅光芯片与模块全球最快量产纪录”,其中模块产线为国内首条基于自研硅光芯片的光模块生产线。
宏芯科技成立于2020年12月,是一家专注于数据中心和5G承载网用硅光芯片与光模块研发和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通过不断研发新技术、新工艺,打造出一系列高性能、高可靠性的硅光芯片产品与硅光模块,可以满足云服务商、电信运营商、光通信设备商等的海量需求。
日前,记者走进宏芯科技生产车间,近距离感受硅光芯片及光模块生产线。经过测试、贴片、绑线、耦合等多道工序,一个个用于通信行业的硅光芯片就诞生了。据悉,该生产线投入3.5亿元,共有洁净车间2500平方米,分为贴片绑线、芯片测试、模块组装等六大生产板块,拥有机器100余台(套)。
芯片如同智能制造的“大脑”,要保证其正常运转,产前“体检”必不可少。为了提高芯片检测效率,宏芯科技自主研发了晶圆测试系统,能够对碳化硅晶圆的表面和体相进行缺陷检测,从而达到管控晶圆质量、优化工艺的效果。通过检测系统,能够实现晶圆测试、数据处理和一键输出报告等自动化功能。
“它可以将参数特性不符合要求的芯片记录下来,便于技术人员在进行后续工序前及时将其删除,这样就有效地提高了后道生产的成品率,降低了器件的制造成本。”宏芯科技董事长杨林告诉记者。按照人工检测方法步骤繁琐,一天只能检测10个左右,得益于晶圆测试系统,如今一天最少可以检测1000个芯片,大幅提升了效率,也减少了技术人员的工作量。
当前,宏芯科技紧密结合行业技术演进和客户需求推出了400G DR4和FR4硅光芯片。“这两款芯片具有独特的性能优势,能够与主流商用电驱动器完全匹配,DR4硅光芯片兼容1个和2个DFB大功率激光器输入,用户可根据实际需要自由选择,FR4硅光芯片集成低插损光学波分复用器,可以降低光模块链路损耗。”杨林告诉记者,随着AI、云数据中心持续迭代,算力需求迅猛增长,硅光芯片量产后,产能可以进一步满足客户需求,预计今年订单量可实现8000万元。
在公司成立不到3年的时间里实现了硅光芯片量产和硅光模块生产线的贯通,得益于大量的研发投入。宏芯科技以中科院半导体所硅基光子信息处理组为基础组建,并吸引国内外著名光通信、光模块、光芯片公司资深管理与技术专家加盟,形成了完善的研发和生产能力。目前公司每年研发投入金额将近2000万元,拥有发明专利24项,在高耦合效率硅光技术平台和超高速低损耗光子技术平台方面,拥有对全球光模块产业链“卡脖子”的技术。
对于未来的发展,宏芯科技目标明确且坚定。“目前,国内的数率主要是100G这个产品,预计今年底,我们公司生产的400G会起量。同时,我们也很早就开启了1.2T应用芯片的研发工作,并且实现了小批量的零星销售。”杨林表示,预计今年二季度,公司还会正式推出800G量产的模块。未来,5G通信、物联网、车载光通信等领域将见到更多宏芯硅光芯片及模块的身影。
5G、机器人助力 光伏企业竞速“智”造赛道
在泉州(南安)光电信息产业基地,阳光中科(福建)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阳光中科”)三期智能制造生产车间,机械手代替了人工,上百台AGV小车来回穿梭,生产的太阳能电池,正源源不断地送往国内主要光伏产区。
阳光中科成立于2010年,深耕太阳能电池领域十余年,是福建省光伏行业龙头企业。2023年,企业建成三期年产5GW高效太阳能电池智能化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并正式投产,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
日前,穿上防尘服和鞋,戴上防尘帽和口罩,记者来到阳光中科三期生产车间看到,偌大的车间中,扩散制结、激光掺杂、热氧化、湿法刻蚀等一系列工艺流程已完全实现自动化。“公司已经实现全面技改升级,采用了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具备全过程智能化的管控平台,实现了生产自动化、数据可视化。”阳光中科副总经理柯雨馨介绍,如今三期生产线24小时运转不停歇,太阳能电池日产能可以突破130万片。
阳光中科三期智能车间通过引入5G技术、AGV技术等,实现大容量的数据传输和高速的实时网络,以此支持工厂内部MES、ERP和AGV等系统和机器设备的正常运行。企业技术团队自主研发的数字化管理系统,犹如“智慧大脑”,工作人员利用电脑就可以实施生产计划调度和过程控制,并于ERP的供应链管理模块进行集成。整个工厂的物料供应管理、生产监控与设备管理都统一互联化、智能化。据柯雨馨透露,除了设备保养、运维人员之外,基本不需要工人在场,都由机器人承包。
由于光伏电池片像头发丝一样薄,稍有不慎就容易碎裂,并且对洁净度要求非常高。传统车间依赖人工搬运、抽检,容易造成碎片和污染。在智能车间记者看到,承担物流搬运任务的AGV小车穿梭在各生产单元间,地面上铺设着小车的行驶轨道,行进路线十分精确。
“去年,我们在三期生产车间投用了AGV小车,都是事先与厂家定制的,共配备了102台。”阳光中科副总经理柯雨馨介绍。车间使用5G部署以后,AGV智能小车可以自动对各个产线进行投料的补充以及下料转移。每条产线的工人数量减少50%,转运效率提升20%。
据悉,阳光中科现有30条生产线,预计年产达7900兆瓦,年产值达89亿元左右。近5年来,公司通过技改升级浪潮,迎来了提质增效的红利时代。过去公司规模最大人数达1000余人,目前总人数为300多人,技术升级大幅减少了用工成本。
“企业发展离不开创新,一直以来我们都十分重视研发投入。”在柯雨馨看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要素的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法宝。阳光中科每年投入不少于销售收入的3%用于研发经费,现有发明专利22件,实用新型专利34件。“在企业持续稳定的基础上,我们将扩大生产规模,扩建投资四期车间,投资新工艺新产品,持续发展成为省内最大的太阳能电池供应商和国内龙头企业。”柯雨馨表示。
【记者手记】电子信息行业的万千气象
随着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信息产品正朝着更加智能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这为电子信息制造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线探访中,记者看到,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泉州市电子信息行业正积极拥抱新科技。宏芯科技专注于高性能芯片的研发和生产,公司紧跟科技前沿,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硅光芯片的技术与产品创新。在阳光中科的智能生产车间,5G和智能机器人的加持让生产提质增效……这些都是泉州电子信息业发展的缩影,通过生产与技术创新、生产线与研发双轮驱动,催生出新质生产力的万千气象。
泉州电子信息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正在加快步伐迈向“从有到优”,依托原有产业优势、强化自主创新,加快与新技术和新科技的对接,一路追光逐芯,一直向“新”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