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一季度,厦门有1012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超过50%,其中628家企业同比增长超过100%
初夏的鹭岛,“新”风劲吹,生机勃发,追“高”逐“新”的浪潮不断涌动。
在特宝生物,Ⅰ类新药——新一代长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拓培非格司亭注射液”获批上市。该成果入选“2023年度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十大进展”。
在中科海锐,一种新型浮力材料能抗万米深海压力,大国重器“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70%体积为该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厦门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根本,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和先进制造业倍增计划,产业发展“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不断提高,展现出新质生产力带来的蓬勃力量与旺盛活力。
科技创新正成为厦门的“城市IP”,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厦门有1012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超过50%,其中628家企业同比增长超过100%。
4年产值突破100亿
从一家独角兽企业的“开挂”之路看企业创新活力
科技创新的魔力有多强?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辰储能”)可作为一个微观观察标本。
搅拌、涂布、激光模切、卷绕电芯、焊接、注液……在位于同翔高新城的海辰储能生产线,电池源源不断下线,为分布全球的储能电站提供强劲的“心脏”。目前,海辰储能厦门总部基地已完成规划建设。
“创业最早期,我们没有资金,没有影响力,也没有资源,人才团队也是逐步形成的。”海辰储能联合创始人、总裁王鹏程说,储能作为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和“双碳”目标的关键,发展前景广阔,海辰储能专注这一赛道,发力科技创新练好内功。
280Ah、314Ah,在电力储能专用电池领域,海辰储能不断推出创新产品,日前更是发布全球首款kAh长时储能专用电池MIC 1130Ah,推高行业“天花板”。截至2024年4月,这家拥有研发技术人才超1200人的企业,全球专利申请数已超3200项,2023年位列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前五、中国电力储能电池出货量第二。
一个新的“厦门速度”诞生——成立仅四年,海辰储能年产值便突破一百亿元,成为厦门首家独角兽企业。“海辰储能将继续扎根厦门,深耕储能关键技术与应用创新,通过技术、产品、智能制造、全产业链、生态友好五个维度发力,打造全球储能第一品牌。”王鹏程表示。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2023年,厦门出台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11条措施,培育239家企业研发中心(创新中心),支持实施513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数据显示,2023年厦门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过4200家,占全省约29%。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65家,居全省首位。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8家。
3年聚集超1600家企业
从一座科学城的崛起看创新生态构建
走进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厦门分中心(简称“厦门国创中心”)数字化电控实验室,NCU硬件在环测试系统、HTVU硬件在环测试系统等高大上设备映入眼帘,科技感扑面而来——以前汽车企业做数字模拟得去北京、上海,现在在这就可以做了。
作为我国汽车行业的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厦门国创中心以解决涉及新能源汽车电驱动问题为技术方向。厦门国创中心主任张敏告诉记者,中心和企业四方联合开发,让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先进电机控制器技术成功落地。“当前,我们正推动新能源汽车智能安全创新联合体成立,用中心独创的技术为新能源汽车提供检测方法和标准。”
这是厦门科学城建设的生动缩影。寸土寸金的厦门,辟出34平方公里的面积建设厦门科学城,给政策,给重奖,全面提升厦门的城市创新策源能力和内生发展动能。
2020年谋划布局,去年全市科技创新大会上正式启动,如今正从搭框架向强功能转变,这座城致力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在这里,企业型新型研发机构最高可获资助1亿元,新获批的国家级平台可重奖3000万元。目前,科学城Ⅰ号孵化器累计入驻新型研发机构、企业85家,科学城核心园区载体累计注册各类企业超过1600家——科学城已成为企业家、科学家、投资人来厦创新创业的“首选地”。
基础研究决定着科技创新能够“跳多高”“跑多远”。稳步推进的科学城Ⅱ号孵化器,承载了厦门大学、嘉庚创新实验室、翔安创新实验室等高能级平台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无中生有”“从0到1”的突破不断惊艳亮相。厦门大学、嘉庚创新实验室“发现锂硫电池界面电荷存储聚集反应新机制”成果入选“2023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嘉庚创新实验室研制的百千瓦级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电解槽入选国家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建成全球首条23.5英寸Micro-LED激光巨量转移示范线。翔安创新实验室发现全新的鼻咽癌血清标志物。
“以前一项技术从发展到进入市场可能需要二三十年的时间,现在依托嘉庚创新实验室这一大平台,可能几年就能实现。”中国科学院院士、嘉庚创新实验室主任郑南峰表示,“全市包括嘉庚创新实验室,都在做这样的努力,以产业需求为切入口,发力全链条创新,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年排名上升11位
从一个全球创新榜单的跃升看产业创新实力
在厦门,科技创新供给由量变走向质变,创出产业“向新力”。
蒸镀、封装、触控……在厦门天马显示科技有限公司,全自动化生产线开足马力,头顶不停滑过的运送天车,传递了产线的紧张程度。目前,这里每月可实现百万级产品交付。 “我亲历了行业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过程,从‘缺芯少屏’到‘好屏如潮’,关键是创新,一步一步以创新发展赢得领跑优势。”厦门天马副总经理陈浩充满感慨。
厦门天马LTPS智能手机面板市场占有率已连续多年保持全球第一。更深的意义在于,作为 “链主”企业,厦门天马带来了超过50家的上下游企业,厦门平板显示形成千亿产业链,形成协同创新的生态。今年第一季度,平板显示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7.1%。
在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平板显示等产业的20多个细分领域,厦门有超过60家科技型企业和高校院所的近百项技术或产品处于全国、全球领先水平,部分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第一乃至全球第一。
以新型工业化为引领,厦门注重打造产业的“集群化”与“创新化”,更好地“链”向未来。记者从市发改委了解到,厦门四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新能源产业创新之城”建设成效显现,锂离子电池产量同比增长1.3倍,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竞争力持续增强。“4+4+6”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一项排名,佐证着厦门的科技创新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日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厦门居全球百强“科技集群”第80位、“科技强度”第81位。
全球创新指数是全球经济创新创造的风向标,全球“科技集群”百强榜更是反映区域创新能力和全球位势的重要指标。厦门在2022年首次跻身全球“科技集群”百强,居第91位。时隔一年,这一排名迅速上升11位。
科创春潮持续涌动,今年2月,厦门发布《关于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争创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若干措施》,旨在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争创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培育发展新动能。
厦门,正乘势扬帆,向“新”而行,向“质”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