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县治,天下安。县域富,国家强。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打造县域重点产业链,制定专项政策和考核评价体系,引导每个县域做强1~2条重点产业链。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培育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实施“一县一业”强县富民工程。去年,《福建省县域重点产业链发展白皮书(2023)》发布,这是全国首份系统介绍县域重点产业链的指导性文件。
近年来,福建省坚持高质量发展,科学统筹稳增长、调结构、增动能、优服务,县域重点产业链进一步发展壮大,产业发展质量与效益持续提升,以县域产业链现代化构建起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动能。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推动县域崛起。摆在福建面前的,是更辽阔的航程!
01
县域崛起,一个重要增长极
县域,国之基。
今年第一个工作日,“新年第一会”——创新发展“晋江经验”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晋江召开,指向性意义明显。
晋江,一个仅700多平方公里的县城。在这里,鞋服产业品牌效应突出,服装产业拥有七匹狼、利郎、柒牌、劲霸等中国知名服装品牌,制鞋产业拥有安踏、三六一度、中乔等国内知名体育品牌。
从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规模看,晋江市为5607.9亿元,约占全省的10.0%,居全省首位。在“晋江经验”指引下,晋江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县域发展之路,造就“20年里再造10个自己”的神话。
观一隅而知全局。县域经济,已成为经济发展崛起的主力军以及新旧动能转换的主战场。一组数据非常具有说服力:中国县域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县域经济GDP达46.5万亿元,占全国GDP比重为38.32%。
“实现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基础在县域,活力也在县域。”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说。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福建加快打造县域重点产业链,还需进一步厘清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
一方面,“推动县域经济前行”这一航向越发清晰。历经多年高速增长,福建全省县域共拥有38个工业大类行业,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纺织鞋服4个支柱产业规模超万亿元,食品、冶金、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规模均超过5000亿元,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另一方面,仍需统筹谋划县域发展的路径。统计数据显示,我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超过2000亿元的县域8个、1000亿元~2000亿元的县域9个、500亿元~1000亿元的县域17个,但500亿元以下的县域仍有49个。
“尽管福建县域产业链已具备相当规模和比较优势,但部分县域产业发展定位还不够清晰,产业之间协同性不强,产业链条较短,县域间存在产业链‘同质化’、产业结构趋同化现象,产业特色不够鲜明,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上述负责人说。
当前,福建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攻关期,准确辨识经济发展的方位,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早在2003年10月,我省就出台《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此后多次科学确立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原则,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2023年出台《关于实施新时代民营经济强省战略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推动民营经济成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产业链自主可控的重要力量,支持民营企业打造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共同体。
进一步壮大县域重点产业链,推动县域重点产业链特色发展,提升县域重点产业链发展水平,福建的决心重千金——
突出实体经济和民营经济的特色优势,以县域重点产业链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导向,推进县域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短板产业补链,打造重点产业链新体系、培育新模式、塑造新生态,激发、放大县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化学反应”“乘数效应”,促进县域从“价值洼地”向“发展高地”转变。
02
百花齐放,差异化发展是关键
自然界中,每到迁徙时节,头雁勤,群雁就能“春风一夜到衡阳”。纵观福建县域经济发展现状,“雁行模式”发展格局已然形成——
晋江市、蕉城区、长乐区、惠安县、福安市、海沧区、南安市、福清市等8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超过2000亿元的县域,其发展的迅猛势头让人惊叹。
福州长乐,无棉之地铸成千亿纺织城。纺织化纤产业形成完整产业链,成为全国最大的锦纶民用丝、经编花边面料、化纤混纺纱生产基地,产能分别占全国的33%、60%、50%,在我国纺织工业版图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宁德蕉城,滩涂地崛起“聚宝盆”。动力电池、储能电池、消费类电池出货量连续多年全球第一,成为全球最大、技术领先的新能源电池生产基地和研发创新中心,动力电池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泉州南安,名副其实的“中国建材之乡”。作为一个几乎不产石材的地方,南安人用30余年缔造了一个在国内有影响力的石材产业集群,是全国最大的石材生产和出口基地。
……
审视这8只“领头雁”,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同的县域,根据自身区位、资源、产业基础等现状,找准县域产业的内生动力,打造特色产业体系,培育龙头企业,进而完善产业环节、拉长产业链,全面塑造发展优势。
“福建省要加快‘雁行模式’的县域经济发展向‘狼群模式’县域迈进,着力于县域经济发展的梯次培育,培育更多的发展核、引领核,推动全省(区)县域经济均衡发展。”1月底,在厦门召开的全省推动县域重点产业链发展南片现场会上,赛迪研究院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余德彪说。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福建坚持全省联动、政企合力、区域协调,探索实践新发展路径,提升县域重点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围绕县域“产业优”,推动“强强联合”。以先进制造业集群带动县域产业链,围绕中心区域和重点县域,一体推进招大引强、招新引优、招群引链,促进产业集群横向集聚与纵向协作。如,以晋江市、长乐区、石狮市、荔城区、连江县等县域为重点依托,合力打造现代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等。
延链补链强链,推动“区域协同”。以产业链条串联带动跨县域产业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围绕氟新材料产业、竹产业、生物医药产业、人工智能产业、预制菜产业等,加强产业区域性集聚,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县域产业向高端化、深加工方向发展,带动其他县域差异化、特色化、协同化发展。
龙头企业“扛大旗”,推动“以强带弱”。以龙头企业带动县域产业链发展,并带动周边县域积极融入其产业链供应链。如,以宁德时代为龙头,发展锂电新能源产业链;以青拓集团为龙头,发展不锈钢产业链等。
彰显比较优势,推动“个性化发展”。加强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打造一批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培育一批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如,推动马尾区用户侧新型储能、龙文区石英钟表、晋江市运动鞋原辅材料等5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与先进制造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同频共振、协同匹配、融通发展。
因地制宜,推动“一二三产融合”“产城融合”。以资源优势培育发展合适的县域产业链,支持惠安县、石狮市、福鼎市等县域发展“工业+”;推广“农业+”“旅游+”“商贸+”“金融+”等模式。
从“县”到“域”,既是地理半径的扩大,也是虚实共融的跨界。福建通过特色化定位、差异化发展,用高度分工与合作的链式发展放大产业集群效应,从而增强自身竞争力。
03
追“智”逐“绿”,产业变革的方向
深度剖析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不难发现,工业起到了核心带动作用。在全国县域经济总量中,工业增加值约占40%。
福建也不例外。去年,福建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2%。在全省奋力推进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这一背景下,如何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县域经济?
在追“智”逐“绿”中,福建破立并举,探索出一条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
“破”的是传统高能耗高排放的路径依赖。
逐渐席卷全国的“黑灯工厂”,在泉州南安交出了一份“绿色”答卷。去年底,中国节能协会授予九牧5G智能马桶工厂全球首个“绿色黑灯工厂”认证。
“黑灯瞎火”中,从原材料到成品主要由智能机器人或自动化设备按照系统指令自行完成,相关的生产、存储、搬运、检测环节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无人作业。九牧5G智能马桶工厂借力数字化、智能化,每年可节约用电超1亿千瓦时,减排超1.8万吨,节约用水超1个杭州西湖水量。
县域,是推进新型工业的关键载体。近年来,福建省通过政策引导、标杆带动、示范推广、优化生态等举措,深入推进工业数字化转型。目前,培育了2家世界灯塔工厂、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型平台、34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301家省级标杆企业等。去年底,工信部公示的《2023年度绿色制造名单》,以九牧、恒安等为代表的70家福建龙头企业入选“绿色工厂”名单。
“立”的是绿色环保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氟新材料工业产值超50亿元。位于福建北部山区的邵武市,因盛产萤石,从氢氟酸等无机氟化物起步,逐步发展出全氟丁基磺酰氟等部分含氟精细化学品,再到全氟聚醚等含氟聚合物及氟氯烷烃及其替代品的绿色、环保、高附加值含氟新材料全产业链。
目前,福建正统筹三明、南平和龙岩萤石矿资源、区位优势、环境容量及产业协同发展,推进现有氟新材料产业园区改造升级,引进集中供热、供气企业,提高园区配套设施服务能力,一体推动闽西北氟新材料产业实现集聚化、绿色化、高端化发展。
这只是一个缩影。
摸清县域经济“家底”,福建正努力构建新兴产业体系新支柱:建设省级人工智能产业园,支持福州长乐区、鼓楼区、仓山区、晋安区重点做强做优智能芯片、机器视觉、智能识别、智能机器人等优势赛道;厦门集美区重点拓展应用场景;泉州丰泽区发挥智能制造优势。布局生物医药产业,支持厦门市以海沧区为核心,重点发展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福州仓山区、长乐区先试先行,促进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集聚发展;三明市依托明溪县,打造中药材-中成药、医药中间体-原料药-制剂聚集发展的原料药绿色生产基地……
县域是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耦合点。在县域经济发展路径上,福建还依托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做强做优农特产业,推动山区县跨越式发展。
将小竹子做成大产业。充分利用南平、三明、龙岩市竹林资源优势,引导新罗区、永安市、沙县区、尤溪县等合理规划建设小微园区和笋竹精深加工专业园区,加快推进竹材分解、初级加工、成品精深加工三级竹产业加工体系建设。
推进“菜篮子”向“菜盘子”转变。支持晋江市、蕉城区、南安市、福清市等发展以水产品为重点的预制菜产业;支持龙海区、同安区、新罗区等发展以肉产品为重点的预制菜产业等。
圣农“中国芯”再次出圈。以圣农集团为龙头,带动光泽县、浦城县、建阳区打造农副产品加工(肉鸡生产加工)“养殖—加工—冷链”上下游全产业链条。
县域兴,福建强。眼下,我省正加快绿色低碳改造升级,积极探索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新路径,优化结构、创新模式,立足优势与短板、当前与长远,延伸产业链上下游,绿色低碳发展积厚成势,必将激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