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加快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 着力打造产业城市新名片

来源:福建省工信厅 发布日期:2023-03-29【字体: 正常

泉州市实施“强产业、兴城市”双轮驱动部署,紧抓“规划、规范、提升、示范、招商”五个环节,按照“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品牌化、绿色化、数字化、融合化”,把园区标准化建设作为重新配置资源要素和提升主导产业竞争力的主战场,举全市之力推进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专项行动,拉开“百千万”园区建设工作格局,推动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一、领导重视,成建制推进 

一是四级联动。制定出台《泉州市加快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成立泉州市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全力推进园区标准化建设工作。各县(市、区)参照市里做法,组建工作推进组。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泉港区、晋江市、惠安县等地分级抽调工作专班,从各单位抽调骨干集中办公,分组专职推动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建立县级领导担任专班组长、挂钩项目和园区,分组梯队比拼。二是挂钩帮扶。践行“万名干部进万企、一企一策促发展”专项行动的部署要求,建立“单位挂钩园区、干部挂钩项目”工作机制,13个市级试点园区由市直部门挂钩服务,47个园区重点项目由工信干部挂钩联系。同时,线上线下共同发力,定期摸排问题清单,及时分解落实,跟踪督促进度。开展“领导到一线”“局长走基层”“干部下车间”系列活动,破解难点堵点,推动项目建设再提速。 

二、摸清家底,多部门联动 

坚持顶层设计,市工信局、资源规划局、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等部门围绕龙头企业深入县(市、区)开展调研,重新梳理产业空间、园区定位、功能布局。一是摸清家底。全面摸清辖区内40.15万亩工业用地“五笔账”:(1)工业总用地多少、厂房面积多少;(2)工业园区面积多少、厂房多少;(3)闲置低效工业用地多少、闲置低效厂房面积多少;(4)入园率提高15%,需要多少工业用地、多少厂房,才能满足企业需求;(5)新引进工业项目需要多少工业用地、多少厂房。全面摸清园区内工业企业用地、产值、税收、能耗等指标,结合本地产业规划,以2021年为基数,“自己与自己”比,科学确定园区建设、厂房建设目标任务;二是产业梳理。组织县(市、区)梳理了21条主导产业链,并在此基础上,对辖区内具有竞争优势的2~3个产业进行详细梳理,进一步明确产业龙头企业、产业链上下游各个环节配套企业情况。三是规划指导。着重指导鲤城等四城区开展园区产业规划,对标先进地区、行业领军(头部)企业,筹划产业链招商项目,构建特色产业生态圈。 

三、国企示范,多要素参与 

一是国企示范。让国企当先锋、作示范,进而带动民企跟进,形成联动投资、合作共赢的格局。按照试点先行,滚动推进的思路,首批14个园区试点项目全部由国企主导建设、打头阵引领带动,同时推动33个民营企业自主改造提升重点项目,滚动推进“四个一批”(谋划一批、开工一批、在建一批、投用一批),计划建成30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和配套用房。二是多方跟进。通过国企示范和先行,推动民企、行业协会参与园区开发建设,激发民企敢拼敢闯的活力,形成可持续滚动开发态势。主要有三种形式:1.民企自建自营。支持民企新建园区、自主改造,聚集上下游企业,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2.民企+行业协会+国企。发挥民企运营、行业协会资源整合和国企建设三方优势,共同推进园区开发建设。3.民企+国企。根据产业定位,民企国企合作建设高品质产业园区,实现优势互补。 

四、精简流程,促项目提速 

一是“桩基先行”分段审批。以总平图代替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单位仅需完成桩基部分的施工图审查,可先办理桩基工程施工许可证,可提前2个月开工。二是“模拟审批”。通过提前介入,变“传统串联”为“模拟并联”,审批时长由178个工作日压缩至22个工作日以内。德化“模拟审批”做法入选省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典型经验做法。三是交叉推进多评合一。交叉推进规划设计、多评合一等提速项目建设进度,拿地到开工仅用59天。四是“拿地即开工”。主动靠前为项目提供审批指导,同步开展土地手续和开工手续报批,实现拿地即开工。石狮光子技术产业园项目签署土地合同当天,即取得用地规划许可证、工程规划许可证。 

五、亮晒比拼,全方位传导 

一是统筹年度考核。围绕“标准化厂房面积、集约用地、产业发展、招商落地和基础配套”等5个方面,制定出台《泉州市2022年度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考核评价暂行办法》,明确园区标准化建设方向,促进全市工业园区加快转型升级。二是做好平时考核。按照“月例会、季拉练、年考核”工作机制,每季度组织开展一次观摩,现场打分晾晒。组织开展四个季度园区标准化建设现场“拉练”,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领县(市、区)主官实地看项目、集中晾晒,比学经验,并现场“路演”打分点评,明确下一步发展的目标方向和思路举措。三是抓好工作督导。聚焦建设进展滞后园区项目,组织市直相关部门开展园区标准化建设督导工作,全方位传导压力,推动进展滞后的项目快开工、快建设、快投用、早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