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食品行业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在全省产业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福建抢抓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战略机遇,把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摆上重要位置,持续延伸产业链条,严把质量关,坚持做好食品大文章,不断夯实食品产业基础和地位。2021年,福建省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个数达2368个,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实现营业收入达6660.48亿元,同比增长8.7%,销售收入、盈利水平、主要产品产量均实现增长。农产品食品出口754.7亿元,增长17.4%。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达3484.89亿元,同比增长10.4%;食品制造业达1732.39亿元,同比增长5.2%;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达1106.15亿元,同比增长8.9%;烟草制品业达337.05亿元,同比增长8.9%。
盼盼、达利、圣农、古龙……一个个品牌,如同一颗颗闪耀的明星,彰显着福建食品工业蓬勃发展的势头。福建食品产业发展较为成熟、规模较大,食品工业产品种类较齐全,既有餐桌食品,又有休闲食品,大体可分为山区资源型食品工业、临港食品工业和休闲食品制造业,包括农产品、水产品、林产品的冷冻及其深加工产品,还有茶叶及其深加工产品等。
一直以来,依托良好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品牌建设与产业集聚等特点,福建食品产业发展持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罐头、水产品、精制茶烘焙、糖果、蜜饯等特色产业发展规模、质量品牌居全国前列。近年来,更是出台实施《福建省食品工业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关于加强食品安全保障促进食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福建省食品产业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工作方案》《福建省推动食品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等相关政策措施,有力推进食品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不负青山
打造绿色生态食品
圣农集团是亚洲最大的白羽肉鸡生产企业,是福建食品加工业企业中名副其实的龙头和代表,先后投资14亿元历经10余年在南平光泽县培育出白羽肉鸡原种鸡,打破了欧美,特别是美国对白羽肉鸡种鸡40多年的技术垄断。2021年南平全市白羽肉鸡全产业链产值超600亿元。圣农集团的发展正是得益于其地处南平的资源优势。南平生态资源丰富,衍生了山、水、茶、竹、鸡等多元化山区资源食品企业,武夷岩茶、建瓯笋竹、顺昌海鲜菇等产业集聚优势明显。
大自然的慷慨馈赠,与产业发展的浪潮交集,成就了福建丰富的山区资源食品工业。福建地处亚热带,丘陵山地广,海湾多,气候、生物资源多样,武夷岩茶、古田食用菌、建瓯笋竹等生态特色食品,可以说是福建自然风光、民族风情、特色风物的完美结晶和集大成者。其中,武夷岩茶源于生长在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武夷山市999.75平方公里中的15万亩茶山,是武夷山市举世独绝的优质资源,2020年全产业链产值近200亿元;宁德市古田县充分发挥面山而立向海而生的天然资源禀赋,积极培育食用菌产业,2021年,古田食用菌产量90.64万吨(鲜品),全产业链产值220亿元,开发种植食用菌品种36个,并开发出一系列深加工产品,如银耳馅饼、银耳曲奇、银耳面膜等8大类35个深加工品种,位居全国前列;南平市建瓯市拥有毛竹林面积145万亩,立竹量、竹材和鲜笋产量均居全省之首,2020年全市竹产业完成产值142亿元。
如今,消费者越来越看重产地环境,市场愿意为“绿色”买单,好生态、高颜值让福建山区资源食品频频“出圈”。
向海而兴
临港食品闯出天地
依海而生,向海而兴。身为海洋大省的福建,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大黄鱼、鲍鱼、河鲀、梭子蟹、牡蛎、海带、江蓠等品种养殖产量全国第一,2020年,福建水产品总产量达832.98万吨,同比增长2.26%,首次超越山东跃居全国第二位。其中,海水养殖产量、远洋渔业产量、水产品人均占有量、水产品出口额等指标均居全国第一。依托丰富的海洋资源,福州、宁德、漳州、莆田等地发挥临港优势,积极发展水产品加工、食用油加工、罐头制造、啤酒酿造等临港食品工业。
福州市连江县作为中国水产第二大县、中国鲍鱼之乡、中国海带之乡,2021年水产品总量128.12万吨,比增4.83%,渔业产值239.73亿元,比增4.4%;加工产量43.58万吨,比增14.59%,加工产值130.23亿元,比增14.65%。被誉为“中国大黄鱼之都”的宁德市,已形成完整的大黄鱼全产业链,全产业链产值超百亿,同时引进电商、超市、大卖场,产供销合作打造大黄鱼文化,通过品牌创建和推介形成了全国最大规模的大黄鱼人工育苗、养殖、加工、销售和出口基地。此外,在湄洲湾、兴化湾、平海湾“三湾环绕”的莆田,水产加工是重要产业之一。通过将南日鲍、紫菜、红毛菜、花蛤等好原料加工成一样样畅销的海味食品,莆田在海内外打响了水产加工的“莆田品牌”,并成为我国出口鲍鱼罐头最集中的区域。
十四五时期,福建将继续推动宁德大黄鱼、南日鲍鱼、连江鲍鱼、晋江紫菜、东山海捕水产品、漳浦牡蛎、诏安海洋生物制品、福清水产综合加工等集聚发展,并组织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全面提升水产品加工技术水平,加快开发海洋生物材料、海洋功能食品等海洋生物制品,推动传统水产品加工智能化、自动化改造提升。
大胆创新
休闲食品突破升级
休闲食品制造是福建食品工业一支不容小觑的力量。达利、盼盼、金冠、雅客、亲亲、蜡笔小新、回头客、银鹭、古龙、丹夫、好运来等一批知名龙头企业组成了休闲食品的“福建势力”,生产的烘焙食品、糖果巧克力、膨化食品、炒货干果、蜜饯果脯、地瓜干制品、果冻、冻干食品等休闲食品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影响力持续提高,休闲食品产业集群优势突显。
以泉州为代表的福建休闲食品行业企业大多成长于2005年到2015年期间,运行态势良好,企业产值、出口交货值和主要产品产量稳定增长。2020年,泉州休闲食品工业企业有近140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20家,规模以上企业年产值达1161.21亿元,是一个千亿产业集群;“中国食品名城”漳州现有规模以上食品企业610家,产值超140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25.92%,食品产业从业人员占全市工业从业人员27.4%;厦门食品以古龙、银鹭、鹭芳、惠尔康等为代表,坚定不移地走品牌经营之路,打响“厦门制造”味道,其中陪伴了好几代人成长的古龙罐头占据了闽南罐头市场的半壁江山,热销海内外。
通过产业集群谋发展,是福建休闲食品工业发展的一大特色。下一步,福建将以泉州、漳州为重点,打造闽南休闲食品产业集群,推进惠安、晋江、龙海等休闲食品产业园建设,带动周边县市加快龙头培育和产业集聚。同时运用大数据等手段分析食品消费需求,引导达利、盼盼等重点企业加快开发风味多样、健康营养、食用方便的新型休闲食品,延伸拓展休闲食品产业链,加快开发高端儿童功能食品和应急代餐食品,打造全国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休闲食品产业集群。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消费结构不断调整升级,消费者对食品的营养与健康要求越来越高,品牌意识日益增强,食品工业发展模式逐步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全国食品工业正朝着规模化、产业化、系列化、规范化的方向快速发展。为了适应市场转型需求,福建引领企业向生产自动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壮大行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带动示范作用,涌现出一批重视品牌打造、创新品牌营销、提升产品附加值的新型食品企业。十四五时期,福建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和产业优势,突出生态化、特色化发展,进一步延伸拓展食品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培育发展闽东北生态食品集聚区、闽西南休闲食品集聚区、沿海粮油加工产业带、海洋食品产业带、“茶酒两红”产业带,打造形成“两区三带”食品加工业发展格局。到2025年,全省食品加工产业规模达到85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