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模式”做强生态产品价值链

来源: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 发布日期:2022-03-17【字体: 正常

▶南平聚焦“一座山、一片叶、一根竹、一瓶水、一只鸡”等生态产业,构建5大生态产业链支撑体系,树立绿色为底的产业培育路径

▶绿色发展理念在闽北已经形成普遍共识,南平市将大力推动思想绿色转型,变被动约束为主动保护,扎实促进共同富裕

▶南平的做法为我国南方山区生态资源富集地区探索市场化、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创新机制提供了具有价值的参考

“美国白羽肉鸡种鸡将很快退出中国市场。”福建圣农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傅光明日前底气十足地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说。10年时间,累计投资14亿元——位于闽北的圣农集团在光泽县人迹罕至的大山深处,成功自主培育出国内第一个白羽肉鸡原种鸡,打破了欧美,特别是美国对白羽肉鸡种鸡40多年的技术垄断。

培育养鸡全产业链,是闽北构建多元生态产业链的一个缩影。经过20年不懈努力,闽北依托生态优势,通过山、水、茶、竹、鸡等多元化生态产业链协调共生发展,拓展出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绿色发展新路径,构建形成了闽北山区特色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五大生态产业链形成绿色发展支点

南平市地处福建北部闽江上游腹地,森林覆盖率达78.89%,是我国东南部重要生态屏障,俗称“闽北”。20年来,南平市以保障自然生态系统休养生息为基础,以规模化、标准化、特色化、高效化为要求,持续推动生态与产业深度融合。南平聚焦“一座山、一片叶、一根竹、一瓶水、一只鸡”等生态产业,构建5大生态产业链支撑体系,树立绿色为底的产业培育路径。

做美“一座山”。武夷山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和全国首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之一。南平市以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为抓手,整体推进全域绿色高质量发展,构建环国家公园文旅融合产业圈,开发利用10%区域来带动90%区域的生态保护。2021年全市10个县市区累计接待游客超5600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546.23亿元。

做香“一片叶”。南平被誉为红茶鼻祖、乌龙茶故乡及白茶发源地,茶园面积64万多亩,其中绿色生态茶园27.65万亩。2021年全市茶产业链产值约350亿元。

做全“一只鸡”。南平培育打造以圣农集团为龙头的生态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做深做长做强鸡产业链,突破白羽肉鸡自主育种。2021年全市白羽肉鸡全产业链产值超600亿元。

做深“一根竹”。南平拥有毛竹林643.5万亩,年产竹材2.7亿根,享有“中国竹乡”的美誉。该市深挖全竹综合利用,开展以竹代塑技术攻关,实现从一颗笋到一根竹全循环利用,现已开发出缠绕式竹吸管、钢竹结合家具、竹定向刨花板、竹纤维板材、清水笋罐头等10余项生态创新产品,充分利用竹边角料废料,建成国内综合实力最强的活性炭生产基地。2021年全市168家规模以上笋竹加工企业全产业链产值约314亿元。

做活“一瓶水”。南平市境内有大小河流700多条,环武夷山国家公园流域水质有108项指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Ⅰ类水标准,人均水资源量达1.2万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平的5.6倍。该市瞄准市场需求推出泡茶水、健康水,打造水产业专业园,拉长水资源开发链,向化妆水、面膜水、美容水等延伸,并运用优质水壮大酿造业,成功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2021年,该市包括酿造业在内的全市水产业链共实现产值约19亿元。

南平市市长袁超洪介绍,闽北因地制宜,以特色生态产业培育优质企业,以优质企业带动特色生态产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及价值链深度融合,5大生态产业链构建了闽北绿色发展的“支点”,有效衔接和拉动了乡村振兴。2021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其中5大生态产业链总产值达1829.23亿元,人均生态产值超6.8万元,显示这个拥有268万常住人口的山区城市迸发出厚积薄发的绿色发展潜力。

五措并举创建绿色发展机制

南平市5大生态产业链协调共生发展,成为助推闽北经济增长的金山银山。据记者了解,其良性发展与当地政府5大举措息息相关。

深耕绿水青山拉动生态产业链。南平历届市委市政府沿着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方向努力实干,使该市获批全国首个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地级市,全域康养旅游、生态食品加工、竹生态产业、茶生态产业及水生态产业协调共生发展,带动闽北山区群众依托绿水青山实现共同富裕。

6台机器人在流水线上加工制作不同口径的竹碗,另一台机器人则在喷漆房对流水线上的竹碗进行喷漆加工……这是记者在建阳区龙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看到的场景。这是一家集竹家居制品、竹建筑装饰类材料和竹自动化机械研发、设计、生产及销售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可持续发展部经理连建庭介绍,通过自研无刻痕竹展开技术和弦向刨切带竹节薄片技术,该企业研制出厚度仅为0.2毫米、长度可达2米的微薄竹片,开发生产出多款缠绕式竹吸管,海内外市场前景极为广阔。

扶持生态产业多元化共生发展。南平市实施固链延链强链,推进聚群化发展,节约成本发挥生态产业最大效益。以总部位于闽北光泽县的圣农集团为例,其专注做“一只鸡”全产业链,配套农牧、食品、兽药疫苗、冷链物流等7大产业集群,生产基地达500多个,肉鸡年产能达6亿羽,成为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鼓励接地气生态品牌创新。全国首笔竹林碳汇交易和碳汇质押贷款在闽北“破茧而出”,万里茶道、印象大红袍、建盏文化、水美经济、深呼吸小城等接地气生态品牌创新实践成效渐显。

2019年,闽北顺昌县在国内首创“一元碳汇”生态产品试点项目,从脱贫山村及脱贫农户碳汇林开发破题,将碳汇产品实施过程产生的碳汇增量,通过微信小程序扫码平台,以1元10千克的价格向社会销售。两年多来,“一元碳汇”不断拓展生态产品,碳汇+金融、碳汇+保险、碳汇+会议等创新应用不断涌现,认购资金用来助力当地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

构建自然资源生态保障机制。南平市运用信息技术从政策依据、目标、内容、措施及效果等方面开展大数据分析,展开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规划编制、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机制建设、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等试点工作,构建了生态产品调查、确权、量化及评价体系,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实行严格的环境保护和责任追究制度,不断提升节约使用自然资源要素水平。

2020年11月,南平市成立全国第一家受理生态环境资源纠纷的仲裁院——南平生态仲裁院。其首次将仲裁运用在生态领域,主要受理涉及大气、水、土壤等生态环境污染纠纷案件,探索解决生态领域纠纷的多元化路径。

施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南平探索创新“五围绕五突出”工作法,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围绕“审什么”,突出审计乡镇党政主官、当地自然资源禀赋和生态建设目标完成情况;围绕“如何审”,突出审计部门内外资源整合、审计事项步骤内容整合及审核技术整合;围绕“如何评价”,突出考核约束性指标完成情况、责任状履行及政策制度落实情况;围绕“如何定责”,突出历史问题整改与任内工作政策并重、数量与质量并重和点上审计与链条延伸并重原则;围绕“如何运用”,突出将审计结果运用在乡镇绩效考评、乡镇领导干部使用及责任人员追责处理等环节。通过审计,“绿水”补偿、“青山”补偿等一批新举措使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得以建立,审计署将南平审计改革创新列为“抓得好、抓得实、抓出成效”全国典范。

探索生态文明建设“南平模式”

南平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核心,构建和逐步完善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政策制度衔接机制,探索出一条政府主导、生态优先、生态产业支撑、生态产品不断创新、企业和闽北山区群众普遍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推动了闽北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形成具有闽北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

南平不负绿水青山,将其视为绿色发展的生命线,青山绿水则给予闽北丰厚的生态产品回馈。

新上任的南平市委书记林瑞良告诉记者,绿色发展理念在闽北已经形成普遍共识,南平市将继续坚持生态文明建设、“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发展、科技特派员制度创新发展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同时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动思想绿色转型,变被动约束为主动保护,扎实促进共同富裕。

林瑞良说,未来4年是闽北发展重要历史机遇期,南平将继续完善和细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生态产品供需精准对接,做大做强茶、竹、水、文旅康养等生态产业,抓住机会倒逼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把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把绿水青山实实在在地转化为金山银山,让越来越多的生态产业提升闽北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为丰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南平智慧。

南平的做法是全面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践行“两山”理论的生动实践,显示出南平产业科学发展的生态底色,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戴永务认为,南平有效走出了一条生态立市、产业富民之路,实现了农民可持续增收、可持续脱贫、可持续发展,为我国南方山区生态资源富集地区探索市场化、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创新机制提供了“南平模式”。

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赵迪博士说,南平深挖乡村多元生态价值,发挥生态产品多种功能,拓展生态产业增值空间,提升生态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有利于形成农业农村发展新格局。南平做法的借鉴价值体现于以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快速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探索生态系统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协同发展,以生态产业发展促进山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分享到: